見識過清朝十二帝畫像的朋友,必定會被那細膩、奢華、宏大的畫風折服。
雖說這個朝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落寞階段,可這些畫像中的帝王們呈現出的「倒驢不倒架」,似乎在訴說著封建王朝最后的倔強。
不過,從畫作寫實角度來看,因為當時中式繪畫手法的局限性,想要逼真地將人物容貌呈現出來還是不容易的,更多的是對人物風貌、神韻的展現,而西方油畫在人物寫實方面就顯得逼真許多。
之所以這樣說,還要請出一位重量級人物——大清乾隆皇帝。
這位現如今常常活躍在熒屏上的帝王,總是給人一種多情、多金之感,再加上那些帥氣男演員的演繹,不少人因此感覺乾隆皇帝本人也帥氣逼人。
就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中,一幅《乾隆半身冬裝像》呈現的真實乾隆面容卻顯得沒那麼帥氣,
反而有一種穩健、溫和之感。
這是一個外國人畫的,看過這幅畫的人們總會有一種感慨,如若不是這幅畫,后人還未必能再看一眼乾隆真容。
那這幅畫是誰畫的呢?是在什麼情況下畫的呢?
作為清朝最接近權力巔峰的西洋畫師,他的畫作為后人了解歷史打開了一扇特別的窗。
1688年,在意大利藝術之都米蘭,一個名叫郎世寧的孩子出生了。
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彌漫著藝術的氣息,仿佛是文藝復興的遺珠,而郎世寧就在這里開始了他與藝術的不解之緣。
他的父親是一位畫家,家中四壁掛滿了色彩斑斕的畫作。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郎世寧,從小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第一個老師正是自己的父親,從握筆的方式到調色的方法,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嚴格教導。
然而,郎世寧的天賦遠不止此,他對光影的敏感,對細節的捕捉,似乎與生俱來。
隨著年歲的增長,郎世寧不再滿足于模仿,他開始嘗試自己的創作。作品很快在當地小有名氣,人們驚嘆于這個年輕人的才華,但也不禁好奇,他將如何在藝術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