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倉促出逃。
逃亡途中,急需資金應對宮廷開支,卻一度難以為繼。
在這種緊急關頭,慈禧太后向晉商大戶喬家借貸十萬兩白銀。
喬家慷慨解囊,卻在慈禧問及賞賜時,只求幫忙題寫四個字。
喬家到底有什麼心愿?他們的要求又為何如此簡樸?
1900年,清朝已處于風雨飄搖的邊緣,內憂外患愈發嚴重。
當時的清廷因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接連失利,國庫空虛,政權動搖。
就在這搖搖欲墜的局勢下,八國聯軍趁勢而起,悍然攻入北京城。長安街上,昔日熱鬧繁華的場景被火光和戰馬的嘶鳴取代,驚恐的百姓四處奔逃,空氣中彌漫著硝煙和絕望。
慈禧太后,這位實際掌控大清國政長達數十年的女子,雖然一貫自信,卻也在這一刻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感。
八國聯軍直逼皇宮,帝國的尊嚴被踐踏得支離破碎。
昔日穩坐中南海的她,如今不得不面對生死攸關的抉擇:逃,還是困守。
最終,她選擇了逃亡,帶著光緒帝、太監、宮女以及部分大臣,倉促出京,開始了南逃的艱難旅程。
這次逃亡并非輕松的南巡,更多的是一場在險境中艱難求生的逃難。
隊伍剛出北京城不久,路途便變得異常艱辛。昔日錦衣玉食的太后與光緒帝,此刻只能馬車代步,面對烈日炙烤,缺衣少食。
跟隨他們的官員和侍從也個個衣衫襤褸,遠沒有了宮廷中的光鮮模樣。
軍餉短缺,隨行人員更是處于生死存亡的邊緣。
清廷的逃亡隊伍一路上向各地地方官索要資助,卻因多年積弊,地方上早已困頓不堪,難以提供有效支持。
這一路行來,原本依賴朝廷接濟的百姓如今自己都難保生計,更別提救濟皇宮。
隨著逃亡隊伍一路西行,為了維持龐大的隨行隊伍開支,特別是光緒帝與隨行親信的日常需求,慈禧太后急需一筆巨額資金。
而宮廷內殘存的金銀已然無法支撐逃亡生活的長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