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從古至今都無比重要,在古代的時候,普通人家甚至一年到頭的主食都是紅薯。
這種在現在看來是作為調劑的粗糧,卻曾維持著無數人的性命。
而這就離不開一個陳振龍的人,他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而這一根藤的作用,卻是無與倫比。
陳振龍出生于1543年,家族世代為儒學世家,文化底蘊深厚,家庭富裕,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從小他就在父母的督促下,熟讀四書五經,儒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刻在他的心中。
家中的書卷氣讓陳振龍從小便立志以功名報國,光宗耀祖。
然而,命運并未讓陳振龍的官場之路一帆風順。盡管秀才身份令人羨慕,但他屢次參加鄉試,始終未能更進一步,考取舉人的夢想一次次破滅。
這種連續的挫敗,不僅打擊了陳振龍的信心,也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仕途是否真的如他所想般順利。
那時的明朝官場,腐敗與內耗層出不窮,陳振龍也逐漸看清,單憑個人力量很難改變整個大局。
這一現實與他曾經滿懷抱負的理想相去甚遠,給他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