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北極地區出現頻繁地震時,可能是規模8強震的前兆,正常情況下,地震主要發生在南北緯30度之間,若極地震動異常,就值得特別留意。(圖為2025年3月28日緬甸震災,AP)
台灣時間7月30日上午7時25分,俄羅斯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了規模8.8強震,震源深度僅20.7公里,屬于淺層地震。這起地震的震央位于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東南東方約131公里處,隨即引發高達4公尺的海嘯襲擊北千島市沿岸。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多次上修地震規模,從最初的8.0調整至8.7,最終確認為規模8.8,針對近期地震發展,地震專家郭鎧紋示警,地球地震期已進入「活躍期」,預估未來規模8以上地震會很頻繁!
郭鎧紋詳細分析了強震的成因與威力,他指出,這起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塊隱沒至北美板塊下方所引發,形成了千島海溝的地質構造,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8,000顆原子彈同時爆炸。
堪察加半島一直是地震活動的熱點區域,歷史記錄顯示,該地區曾在1952年發生規模9.0的超級強震,目前,該地區已經出現6.9和6.3規模的餘震,專家預估未來可能還會有規模7以上的餘震發生。而從地震學角度來看,規模8.8的地震能量釋放計算公式基于地震矩規模(Moment Magnitude Scale),每增加1個規模單位,能量約增加32倍,以廣島原子彈約15千噸TNT當量為基準,規模8.8地震確實可達到8,000顆原子彈的能量級別。
這起強震引發的海嘯對整個太平洋地區造成影響,日本氣象廳迅速發布海嘯警報,預估浪高可能達到3公尺,美國海嘯預警系統也警告,未來3小時內俄羅斯和日本部分海岸可能出現危險海嘯,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亦進入海嘯預警狀態。
對于台灣的影響,專家郭鎧紋初步判斷,海嘯波主要往震央東南方移動,而台灣位于震央西南方,因此應該不會受到直接影響,不過,最終的影響評估仍需由中央氣象署根據實際海象資料進行判定。
在俄羅斯方面,北千島市已經遭受首波海嘯衝擊,浪高達4公尺,現場警報聲大作,堪察加地區緊急情況部長列別捷夫指出,該地區部分地區記錄到3至4公尺高的海嘯,當局已疏散民眾遠離半島海岸線。
地震專家郭鎧紋根據長期觀測,提出了三個可能預示規模8以上大地震的重要指標:
1. 規模7地震的前兆性出現
通常在規模8地震發生之前,會先出現規模7的地震,7月20日,堪察加半島已發生規模7.4地震,這正符合郭鎧紋的預測模式。
2. 南北極區地震活動異常
當南北極地區出現頻繁地震時,可能是規模8強震的前兆,正常情況下,地震主要發生在南北緯30度之間,若極地震動異常,就值得特別留意。
3. 規模6地震頻率急劇增加
當規模7地震出現後,若一個月內全球規模6地震超過13次,就可能是警訊,根據統計,截至昨天全球已有18起規模6以上地震,明顯超過警戒門檻。
這次俄羅斯8.8強震具有重大的地球物理學意義,因為它標誌著全球第六長地震平靜期的正式終結,郭鎧紋指出,全球上一次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要追溯到2021年8月,距今已有近4年時間,這是自1900年有記錄以來間距第六長的平靜期。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的歷史資料庫統計,從1900年開始,平均每450天就會發生一次規模8以上強震,然而,從2021年8月至今已經超過1,400天沒有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這種異常的平靜期現在正式結束。
郭鎧紋指出,一旦地球進入規模8以上地震的活躍期,往往會在短期內連續發生多起大地震,以2021年為例,該年內就密集出現了3起規模8以上強震。郭鎧紋警告,根據過去歷史經驗,預估未來規模8以上地震會很頻繁,每一次都會釋放至少500顆原子彈以上的能量,可能觸動太平洋板塊往西北移動,甚至影響到南海海槽」。
對于一般民眾而言,進入地震活躍期並非意味著「世界末日」,而是需要提高防災意識,加強居家安全準備和熟悉避難路線,雖然科學技術仍無法精確預報每一次地震,但透過監測前兆現象、強化建築結構和完善預警系統,能夠有效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這次俄羅斯堪察加強震不僅是一次區域性的自然災害,更是全球地震週期轉換的重要標誌,提醒世界各國必須重新審視地震防災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