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近期地震頻傳,今(10)日上午才又發生規模7.4強震,甚至發布海嘯警報。事實上,菲律賓和台灣、日本都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中央氣象署表示,這也是全球主要3大地震帶中最活躍的,約80%的淺層地震都發生在此。
氣象署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發文說明,環太平洋地震帶除了是全球3大主要地震帶中最活躍的,全球75%的火山也分布在此,因此也被稱作太平洋火環帶。此地帶的成員多已聚合型板塊為主,板塊間會不斷推擠、隱沒到相鄰板塊的交界處,深度約100至150公里處部分會熔融成巖漿,向上溢出表面後即成海底火山,綠島、蘭嶼就是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火山島。
氣象署指出,全世界約有80%的淺層地震(震源深度 ≦ 70 公里)、90%中層地震(震源深度 70 ~ 300公里)以及幾乎所有的深層地震(震源深度 > 300 公里)都發生在火環帶上。
然而板塊不斷推擠、隱沒後,長期累積的能量超出負荷,就會發生破裂、錯動等造成一系列隱沒帶地震。
氣象署舉例,過去所發生的1960年智利大地震,當時地震矩規模 9.5史上最強,即是發生在納茲卡板塊和南美洲板塊的隱沒帶;史上第3強的阿拉斯加大地震發生在1964年,地震矩規模9.2則是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隱沒帶。距離台灣較近的太平洋西側,也有著許多強震的紀錄,例如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地震矩規模9.1史上第4強,和今(2025)年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大地震,地震矩規模8.8史上第6強,以上2個皆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和鄂霍次克板塊的隱沒帶。氣象署引述了2023年的研究說道,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大地震並無造成嚴重傷亡,原因在于太平洋板塊每年往西北方向推擠76至 90毫米,隱沒到鄂霍茨克板塊下方,而堪察加半島正位處于其之上,在1737 年、1841 年、1952 年都發生過地震矩規模 8.
8 以上的地震,引發的海嘯最大波高均達到15公尺以上,如今半島地廣人稀,才沒有造成嚴重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