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鹿兒島縣外海吐噶喇群島自6月21日以來、累計已發生多達2173起地震。(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群島近海近日地震頻繁,自6月21日起已發生逾2100次有感地震,54位居民離島避難。儘管日本氣象廳認為鹿兒島外海的地震,與30年內發生機率達80%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無關,但多位學者認為不應斷定兩者毫無關聯。
《FRIDAY》,自6月21日起至今(19)日,吐噶喇群島已發生至少2173次震度1以上地震,包括8次震度5弱以上強震,讓島上居民憂心忡忡,目前有54位居民搭船前往鹿兒島市內避難。
針對地震頻繁的現象,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名譽教授笠原順三表示,吐噶喇列島位于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隱沒的板塊邊界西側上方。菲律賓海板塊上堆積著含有海水的沉積物。
由于隱沒所導致的地下溫度上升與壓力變化,沉積物中的水分會被釋放出來,與歐亞板塊的岩石混合後,在比平常更低的溫度下轉變為岩漿。這些地下岩漿會沿著接近海底的裂縫上升,從南到北推擠吐噶喇列島,造成地形擴張。
海底下的水分與岩漿被統稱為「流體」,被認為與日本過去的強震有關聯。專攻地震學的東京科學大學理學院教授中島淳一指出,當流體進入活斷層內部,或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邊界,可能會引發巨大地震。「流體」會像潤滑油一樣發揮作用,使斷層或板塊更容易滑動。
(圖/臉書)
中島以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為例,稱地震發生前就曾觀測到疑似流體引起的「慢滑移現象」(slow slip,指板塊緩慢移動)。2024年1月的能登半島地震發生前也出現過群震,同樣被認為是流體造成。
針對這次鹿兒島外海的群震,日本氣象廳「南海海槽地震評估檢討會」判斷其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無關,但專門研究防災的關西大學教授河田惠昭對此官方說法提出質疑。
他指出,這兩種地震都是因菲律賓海板塊下沉、累積應力能量所引發的地震。不能斷言兩者之間「毫無關聯」。
若把這樣的現象解釋為菲律賓海板塊的活動變得活躍,南海海槽地震的發生風險可以說確實在上升。笠原也指出,不能否定南海海槽地震發生機率正在提高的可能性,比平時更加提高警覺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