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壇響當當的名字——痖弦,本名王慶麟,這位曾與張默、洛夫并稱為「詩壇鐵三角」的現代詩人,于10月11日安然離世,享年92歲。他的逝世不僅帶走了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讓一個台灣文壇的時代劃上了句號。
痖弦的一生充滿了詩意和歷史的碰撞。他的童年經歷了國共內戰,隨學校南遷台灣,從此離鄉背井,奔波在海峽兩岸和國際文壇之間。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在1953年與詩友共同創立的《創世紀》詩刊。這份雜志成為了台灣現代詩發展的重要陣地,影響了整整一代華語詩人。與他一同崛起的還有余光中、商禽、周夢蝶等人,而痖弦自己則被視為那個時代的代表性聲音之一。
作為詩人的痖弦,并不只是局限于書齋里的寫作者。他曾在軍中廣播電台工作,隨后以少校軍銜退伍,憑借獨特的經歷和視角進入文學界,擔任《幼獅文藝》的主編,推動了當時的文藝風潮。1966年,他受邀赴美參加國際寫作計劃,開拓了自己文學的國際視野。然而,盡管身居高位,痖弦始終保持著對詩歌的熱愛與謙遜,他坦言自己「沒有完成」。這種未完成感貫穿了他的詩作和人生。他常說,「我的詩實在寫得太少」,即使在暮年,他也遺憾早早停筆。
痖弦的詩作常常彌漫著一種哀婉的美感,他以簡潔而深邃的語言,抒發著生命中無盡的漂泊和憂愁。他的第一首發表詩作《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就展現了這一點:「我落在一個女神所乘的貝殼上,她是一座靜靜的白色的塑像,但她卻在海波上蕩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