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9月21日為「921大地震」屆滿25周年。
台灣921大地震,是20世紀末台灣地區最大的地震。發生時間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秒6,震中在北緯23.87度、東經120.78度、即在日月潭西偏南方9.2公里處,也就是位于台灣南投縣集集鎮,車籠埔斷層上面。地震震級為里氏7.6級,震源深度8公里。此次地震是因車籠埔斷層的錯動,并在地表造成長達105公里的斷裂帶。全島均有明顯震感,全過程持續102秒。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逾萬人受傷、近11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
全台民眾也因為近期時不時的地震消息,相較于往年有更高的警覺;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全台灣各地震帶在過去30年來、已有超過80萬次的活動數據,提醒包含「桃竹苗」、「中彰投」、「高屏」在內的3個地震帶,因為過去30年活動較少,更應該列為最需要關注的潛在致災孕震構造。
近幾個月大小地震頻傳,震央大多位于東部、東部外海地區,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台灣地震帶》作為主要作者之一的陳文山教授指出,匯集過去30年地震活動統計數據相關資料指出,以「桃竹苗」、「中彰投」、「高屏」為主的3個地震帶,應該視為潛在致災孕震構造「風險地帶」;因為上述3處在過去30年地震活動較少,可能是活動斷層被鎖住導致。
陳文山教授分析,倘若被鎖住的斷層鬆開,發生「較大規模地震」的可能性就相對提高,甚至可能重演因車籠埔斷層引發的921大地震、不排除達到芮氏規模7的機率,加上3處均為人口密集區,若強震來襲就會有造成嚴重傷亡的可能性。無論是「桃竹苗」、「中彰投」還是「高屏」,由于在過去30年內地震活動較少,3處合計雖然有多達21229起地震,但真正達到規模5以上的「僅有20起(桃竹苗1、中彰投15、高屏4)」,因此在人口密集、又有科學園區的情況下,潛藏規模7地震風險不說,一旦發生強震、不僅可能造成嚴重的傷亡,甚至會衝擊台灣科技產業,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多加留意。
《台灣地震帶》由陳文山教授、國家災防科技中心與台大地質系特聘教授吳逸民、成大地科系教授楊耿明等國內地震學者專家合作出版;匯集過去30年內超過80萬筆地震相關統計數據,透過劃分地震帶的方式比較全台地質特性、地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