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全紅嬋的工資待遇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說她每月工資太低,對不起她為國爭光的付出。也有人認為這份工資在當下并不算少,畢竟還有額外補貼和獎金。
我們先看看全紅嬋的收入構成。她的月工資包括基本工資、訓練補貼和國際級運動健將補貼,平均下來每月約1.5萬元。作為國際級運動健將,她每月還能獲得1500元補貼,一年大約18000元。
這些數字看起來確實不算高。但運動員的收入不能只看工資,還要算上比賽獎金。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14歲的全紅嬋以破紀錄的成績奪得女子單人10米跳台金牌,霍英東體育基金會為她頒發了1000克純金獎牌和8萬美元獎勵,兩項加起來價值約100萬人民幣。
有人說:「你那麼辛苦打螺絲才三四千,還覺得別人工資低。」這種比較其實沒有意義。運動員和普通工人的付出方式不同,收入構成也不一樣。
運動員的收入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奪冠了有高額獎金,成績不理想可能就只有基本工資。而且職業生涯普遍較短,退役后還要面臨轉型。
我查了一下,很多退役運動員都在為轉型發愁。有的去做教練,有的開體育培訓班,還有的干脆轉行。這種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不能簡單用工資高低來衡量。
全紅嬋現在還年輕,正是上升期。她的收入水平在未來很可能會隨著成績提升而增長。體育總局的政策也在不斷完善,運動員的待遇在逐步提高。
說到底,運動員的價值不能只用錢來衡量。他們為國家贏得的榮譽,為民族體育事業作出的貢獻,都是無法用具體數字來計算的。
不過話說回來,確實應該重視運動員的待遇問題。畢竟他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承受著巨大的身體和心理壓力。
我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建立更完善的運動員保障體系。比如設立職業傷害保險、退役轉型基金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現在體育產業發展很快,商業價值越來越高。可以考慮讓運動員分享更多的商業收益,既能提高他們的收入,又能調動積極性。
全紅嬋的例子告訴我們,運動員收入問題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隨著體育事業的進步,他們的待遇一定會越來越好。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像全紅嬋這樣的體育明星,在為國爭光的同時也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體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運動員的付出,而運動員的成長也離不開體育事業的進步。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參考信源:
騰訊新聞—2022-09-19—(國際級運動健將!全紅嬋職稱升至最高級 一年收入多3萬)
人民網—2021-08-22—(水花的精靈——奧運跳水冠軍全紅嬋的成長故事)
澎湃新聞—2021-05-14—(特寫|14歲農家少女全紅嬋驚艷奪冠,中國跳水隊后浪洶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