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在東京奧運會上一跳驚天下、讓水花「消失」的「小鋼炮」全紅嬋,這次沒能出現在新加坡世錦賽的大名單里。消息一出,瞬間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面對落選,全紅嬋本人首次發聲,官宣了自己的決定——靜心康復,而這個決定,得到了中國跳水隊的正式批準。這背后,是無奈,更是對未來的深謀遠慮。
從奧運冠軍到保送名校的暨南學子,全紅嬋的職業生涯寫滿了榮耀。然而,競技體育的殘酷在于巔峰之后必有挑戰。巴黎奧運后,「發育關」和如影隨形的傷病,成了這位天才少女面前前所未有的高山。國際賽場上,她連續幾次不敵老對手陳芋汐,狀態出現了令人揪心的起伏。高難度的「水花消失術」依然驚艷,但身體的警報讓動作的精度和穩定性打了折扣。
反觀陳芋汐,這位20歲的姑娘展現出了令人贊嘆的成熟。
她平穩渡過了身體發育期,技術動作完成度極高,心理素質更是錘煉得如同磐石。還記得世界盃加拿大站那驚心動魄的第四跳嗎?在重壓之下實現逆轉奪冠,這份「大心臟」正是頂尖選手最致命的武器。她的穩定發揮,在當下這個周期,確實確立了在女子十米台的領先地位。
提到陳芋汐,就不得不提這對閃耀世界的「十米台雙子星」。她們是賽場上拼盡全力的對手,更是私下里情同姐妹的摯友。巴黎奧運會上,陳芋汐為了國家隊的「雙保險」策略,忍著肩膀和手腕的傷痛,貼著支撐條拼下一枚寶貴的銀牌,那份堅韌令人動容。正如全紅嬋曾真摯地說過:「金牌只要在中國隊手里,我和汐姐誰拿都開心!」這份情誼,在她們攜手奪得本屆跳水世界盃總決賽女子雙人金牌時,綻放得更加璀璨。
全紅嬋的傷,是老傷疊加新痛。5月武漢冠軍賽的舊傷復發退賽,只是序曲。這次世錦賽前,手腕傷勢的反復,成了壓垮參賽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這些傷病積累已久。自東京奧運后持續的高強度訓練,讓她的腳踝甚至有些變形,多部位勞損。
加上身體發育帶來的重心變化,不僅動作穩定性下降,整個技術體系和比賽策略都需要重新適應。醫療團隊評估后,國家隊果斷批準了她退賽靜養的建議——這是保護,避免傷勢雪上加霜。
回到廣東省隊,絕非意味著被「放棄」或「下放」。
恰恰相反,這是國家隊深思熟慮后的最優解。大賽當前,國家隊教練、隊醫資源必然優先保障出征隊伍。而回到地方,全紅嬋能獲得更專注、更個性化的康復資源。師兄謝思埸從毀滅性重傷中涅槃重生的寶貴經驗,就是她身邊最好的教科書。全紅嬋在發聲中也展現出勇氣,她正積極調整,專注于穩定技術、加強心理韌性,結合專項訓練,目標直指未來的賽場。短暫的蟄伏,是為了更強的歸來。
此刻,褪去賽場的光環,那個在廣東湛江果園里奔跑的小姑娘似乎又回來了。蟬鳴、炊煙、侄女的嬉笑、父母心疼的叮嚀,還有熟悉的家鄉味道……遠離了輿論的喧囂和賽場的重壓,家鄉的寧靜與親人的溫暖,成了治愈她身心最好的良藥。她是為國爭光的冠軍,更是父母眼中需要呵護的女兒。這份最本真的回歸,或許正是她重新積蓄力量的關鍵。
我們當然期待陳芋汐延續火熱狀態,在世錦賽上為中國跳水再創輝煌。而對于全紅嬋,請多給她一點時間和空間。相信那個在跳台上無所畏懼的「紅姐」,定能戰勝傷病和發育的挑戰。此刻的靜養與調整,是戰略性的蓄力,是為了未來更長久地統治那方十米跳台。果園里的休憩,終將化作跳台上更完美的騰空。我們等她,滿血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