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米跳台的競技邏輯里,「小巧玲瓏」似乎是不可撼動的鐵律——輕盈的體態才能換來更快的翻騰速度,更纖細的身形才能壓出更小的水花。但2025年十五運會跳水女子雙人10米台決賽上,18歲的全紅嬋徹底打破了這份固有認知。體重穩定在48公斤的她,站在搭檔王偉瑩身邊堪稱「1.5倍體型」,卻用更極致的「水花消失術」斬獲全場最高分,不僅助力廣東隊奪冠,更有望創下10米跳台最大體重奪冠的新紀錄,用實力證明:王者無關體重,只憑硬功。

了解跳水項目的人都知道,體重對10米台選手的影響堪稱「致命」。東京奧運會時,全紅嬋還是身高1.43米、體重33公斤的瘦小少年,憑借天生的輕盈體態和精準控制力,讓水花消失術震驚世界。但隨著青春期到來,她的身體發生了巨大變化:身高躥升至1.6米,體重較東京周期增加了15公斤,達到48公斤的水平。反觀同場選手,即便是身高1.65米的陳芋汐,也將體重嚴格控制在42.5-43公斤區間,而搭檔王偉瑩的纖細身形,更讓全紅嬋在視覺上顯得「格格不入」。

賽前,不少人擔憂:「48公斤的體重,在空中翻騰會像‘卡車’一樣笨重,水花肯定控制不住」。畢竟在傳統認知中,體重每增加一公斤,都意味著需要額外的核心力量來驅動身體完成翻騰,入水時也更難壓制水花。但全紅嬋用日復一日的訓練,將這份「劣勢」徹底轉化為優勢。為了適應體重增長,她強化核心與腿部力量訓練,調整翻騰節奏,硬生生練就了「用肌肉控制力壓水花」的絕技——別人靠輕盈取勝,她靠力量與精準「馴服」水花。

決賽現場的表現,印證了她的蛻變。從首跳開始,全紅嬋與王偉瑩便展現出強大競爭力,但兩人站在跳台上的體型差異格外顯眼,讓觀眾不禁為全紅嬋捏了把汗。然而,每當她縱身躍入空中,原本被擔憂的「體重負擔」,反而成了穩定翻騰的「壓艙石」,動作舒展且極具爆發力。
尤其是最后一跳5253B,她與搭檔同步起跳后,在空中完成流暢的翻騰轉體,入水瞬間身體繃成一條直線,水花幾乎完全「隱身」,裁判當即給出高分,最終助力團隊奪冠,而她個人的水花控制效果,甚至比體型更纖細的搭檔還要出色。

領獎台上,全紅嬋的笑容依舊純粹。從33公斤到48公斤,從青澀少年到身材健碩的冠軍,她不僅戰勝了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更打破了項目的傳統認知。這枚金牌,是對她堅持與努力的最好回報,更宣告著:天才歸來,早已超越體型的限制,成為真正定義賽場規則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