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的「第五名」像一個魔咒徹底扣在了她的頭上,無數人對成績「失望」、對全紅嬋「失望」,就連全紅嬋自己也開始自責。

但是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場比賽的失利,而且也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全紅嬋身上遭受的謾罵完全就是「無妄之災」。
為什麼全紅嬋成績下滑這麼嚴重?為什麼說她這次失利是情理之中?

第五名不是失敗,是幻覺
當全紅嬋在全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台決賽后,面對鏡頭說出那句猶豫的「再說吧」,空氣仿佛凝固了,這三個字,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是在人們心里卻是無比的沉重,掀起的輿論也遠比想象中更加巨大。

數字是冰冷的,也是最直觀的,「第五名」的成績給全紅嬋和她的搭檔王偉瑩貼上了一個「失敗者」的標簽,但這個標簽并不客觀,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這一次人們好像違背了這句話,而且還是倍感失望的看著全紅嬋。

但實際上這場失利的客觀因素還是挺多的,首先全紅嬋與王偉瑩這對組合是臨時拼湊的,賽前真正合練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一個月,雙人跳水成敗的關鍵在于那種深入骨髓的節奏感和同步性,這需要無數次的重復、磨合才能形成肌肉記憶。

早就有數據證明短期配對的組合失誤率比長期搭檔的組合平均要高出大約3成,這是一個無法靠天賦和意志力在短期內彌補的硬傷,而且全紅嬋的身體早就已經不堪重負了,這個18歲的女孩,正與青春期的身體發育做著艱苦的斗爭。

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對跳水運動員來說是天大的挑戰,更要命的是傷病,脛骨骨膜炎、雙側腳踝的勞損性損傷,這些病癥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疼痛,就在五個月前,她還因為左腳踝韌帶損傷及積液、腰椎勞損,被迫退出了全國跳水冠軍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