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客觀因素,顯然不厚道;只談客觀因素,難說是理性。
在不久前結束的2024年亞洲乒乓球錦標賽中,世界排名第一、上屆包攬七枚金牌的中國隊遭遇近年來少見的慘敗,五大項目丟冠、兩項甚至無緣獎牌,所有上場的運動員均出現輸外戰、包括六位世界冠軍主力。而對于這次比賽的失利,許多人將其主要歸咎于國乒最近連軸轉參加比賽、身心俱疲,以及對新器材(球桌、無縫球)的不適應,那麼這樣的說法真的對嗎?
巴黎奧運會結束后,國乒大部分主力連續參加了多個國際賽事,主要包括WTT澳門冠軍賽、WTT中國大滿貫賽,像林詩棟等人此前還打了WTT阿拉木圖常規賽。其中大滿貫賽10月6日才結束,亞錦賽10月7日才開打,國乒選手10月8日就上場,這個時間安排確實太緊了。
至于比賽所使用的球桌和無縫球與平時有區別,這也是得到了包括日本世界冠軍吉村真晴等外協會運動員認可的事實,國乒原本出發時間就晚,抵達當地后適應場地的時間更少,像陳幸同更是臨時頂替王曼昱參戰、比隊友更晚抵達哈薩克斯坦,留給她的準備時間就更少了。
本次亞錦賽國乒六大奧運主力中的一半(馬龍、樊振東、陳夢)早就確定不參加,比賽開打前王曼昱因為家庭原因退賽,最終僅剩王楚欽、孫穎莎兩位奧運主力出戰,這與近幾年國乒實力最強時候的陣容相距甚遠。
而在比賽開打后,孫穎莎還出現了傷病的情況,導致團體決賽發揮不佳,隨后直接放棄參加單項賽,女隊再遭重創,那麼我們平心而論:剩下的選手真的有穩贏外協會的實力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早在幾個月前給出了。
2024年2月,團體世乒賽在韓國釜山開打,當時中國兩隊就差點崩盤,其中男團半決賽1-2落后被韓國隊逼入絕境,最后3-2艱難逆轉;女團小組賽第一場就1-2落后印度、3-2翻盤,決賽同樣是1-2落后、最終3-2奪冠——當時除王曼昱沒參加女團決賽以外,國乒其余五大奧運主力都出戰了以上兩場比賽。
如今亞錦賽國乒只有兩位奧運主力參加,孫穎莎還出現了傷病情況,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中國隊一定能包攬冠軍?尤其像男雙、女雙的三對組合原本就并非隊內最強,而且一開始都沒有計劃參加,是後來主力出現退賽、更改名單才拿到的資格,如此陣容怎能保證奪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