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簡稱消基會)發表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台灣市面上販售的部分養殖水產品,驗出了未核準用于水產的動物用藥殘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消息指出,隨機檢測的25件黃魚、午魚及鱸魚樣品中,有2件水產品檢測出違反「動物用藥殘留標準」的藥劑,涉及的殺菌劑和抗生素有潛在健康風險。目前,該事件已由衛福部介入,後續將釐清是否觸犯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根據消基會的報告,養殖水產品雖然是現代飲食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然而,隨著海洋資源逐漸枯竭,養殖業逐漸成為替代方案。然而,養殖過程中使用藥劑的行為不容忽視。消基會參考歐盟的檢測標準,于6月和7月期間,隨機從台灣六都的傳統市場及電子商務平台採購了25件黃魚、午魚及鱸魚樣品,並進行了藥物殘留檢測。
在這25件樣品中,雖然23件檢出符合政府規范的48項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但有2件樣品驗出未核準使用于水產的藥物,這一結果讓消費者擔憂。根據消基會的調查結果,其中一件標示為「黃花魚」的樣品檢測出了「恩氟喹啉羧酸」(enrofloxacin),而另一件標示為「午魚」的樣品則檢測出「磺胺甲基噁唑」(sulfamethoxazole)。
對于這些檢出的藥物,消基會進一步解釋道:「恩氟喹啉羧酸」是一種合法的合成廣效性殺菌劑,根據規定可限量使用于牛、豬及家禽等動物,但並未核準使用于水產品。過去的抽驗中,台灣市面上的黃魚也曾被檢出過此藥物殘留。其中毒癥狀包括嗜睡、全身痙攣、呼吸困難及運動失調等,長期攝入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磺胺甲基噁唑」則是一種抗生素,根據台灣現行「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該藥物在水產品中不得檢出。消基會強調,磺胺甲基噁唑曾在雞蛋及午魚中被發現過,如果長期或過量攝入,可能導致過敏反應以及消化道問題,例如噁心、嘔吐等不適癥狀。消基會呼籲相關單位對此類違規行為採取更嚴格的管控措施,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除了藥物殘留的問題,消基會也提到產品標示的嚴重缺失問題。在此次檢測的25件樣品中,22件為散裝產品,僅有3件為包裝產品。而在這些包裝產品中,竟有1件連最基本的有效日期都未標示,這也讓消費者在選購時無法判斷產品的新鮮度及安全性。
針對這一問題,消基會強調了政府在產品標示上的監管責任,呼籲相關部門加強管理,並對養殖業者提供正確的用藥輔導,減少藥物濫用的風險。此外,消基會提醒消費者在選購魚類時,應注意魚體的外觀,如避免購買眼睛混濁、有異味或按壓後腹部有黏液物體從排泄口跑出的魚類,這些特徵都可能代表魚已經不新鮮。
此次事件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隨著養殖水產品在台灣飲食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如何確保這些食品的安全性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消基會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強化監督執法,尤其在動物用藥的使用上應更加嚴謹,以確保市面上的水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此外,消基會也強調了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重要性,應選擇有清楚標示、來源可信的產品,並留意魚類的新鮮度和外觀,以減少食用到有毒或不安全產品的風險。
目前,該事件正在等待衛生福利部的最終確認和處理結果。若經證實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業者可能面臨6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消費者則期待政府能儘速處理,給社會一個交代,以保障大眾的食品安全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