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藝人應采兒分享了她對兒子Jasper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廣泛的討論。Jasper曾向她表達了想要購買鋼琴的愿望,但應采兒并沒有立刻答應。她認為,如果孩子輕易得到想要的東西,那麼這件物品就會變得不珍貴,孩子也不會珍惜。因此,直到Jasper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刻苦練習,才最終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鋼琴。這樣的經歷讓Jasper更加珍視這架鋼琴,并在之后的日子里更加勤奮地練習。
應采兒的這種教育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對孩子欲望的正確引導。她沒有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這樣的過程不僅讓孩子學會了珍惜,也培養了他們的耐心和毅力。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想要的東西時,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和方法。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太貴了,我們買不起。」這種回答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認為自己配不上那些昂貴的商品。有的父母可能會抱怨:「這個東東西抵得上我們一年的開銷了!」這種抱怨實際上是在無形中強調自己的付出,暗示孩子的要求給家庭帶來的負擔,給孩子帶來深深的愧疚和痛苦。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孩子的欲望呢?首先,父母不應該打擊孩子的熱誠和希望。孩子有購物需求是正常的,成年人也會對喜歡的東西產生欲望。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困境是暫時的,只要通過努力,未來幾乎可以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孩子值得擁有世間所有的美好。
其次,父母應該重視孩子合理的需求。一塊蛋糕、一個玩具,這些小東西能夠給孩子帶來被重視的幸福。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除了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貪得無厭或者揮霍浪費,父母應該大大方方地滿足孩子無傷大雅的需求。有的父母擔心這樣會寵壞孩子,但實際上,只要在給予孩子好的生活的同時,教育他們去分享、關心身邊的人,孩子被寵壞的幾率是很小的。
最后,當孩子有想要的東西時,父母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讓他們存零花錢來購買。存錢的過程,一方面讓孩子慢慢懂得錢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給孩子時間緩沖,思考是否真的想要這件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