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2025級新生報到。在熙熙攘攘的新生群體中,有一個特殊的身影——18歲的全紅嬋,中國奧運史上最年輕的三金得主。
當教練陳若琳問她「上大學一個月生活費多少」時,這位世界冠軍的回答出人意料:我媽每月給我1500塊,我算了算,夠用了。在食堂一頓飯十來塊,一天也就三十多塊錢,一個月下來吃飯花不到一千。剩下的錢買點文具、水果也正好,要是真遇到額外開銷,就跟媽媽說一聲。
1500元這個數字,在2025年的廣州,對一個奧運冠軍來說,顯得格外刺眼。在廣州天河區的暨南大學,雖然地處一線城市核心區域,但全紅嬋認真觀察后發現,「校內吃飯什麼的都還挺便宜的」。
這種對價格的敏感,源自她無法抹去的成長印記。
2007年出生于湛江農村,家中7口人僅靠幾畝果園維持生計,母親因交通事故失去勞動能力。
即便後來成為奧運冠軍,這種從小養成的金錢觀念已經深入骨髓。東京奧運會奪冠后,三家湛江企業要送她住宅、商鋪和獎金,被其父親全部拒絕——「怕消費女兒的榮譽」。
2021年底,陳若琳接手全紅嬋時,這位「天才少女」正經歷職業生涯最艱難的時期。身高猛增7厘米,體重增加十多斤,曾經的拿手動作207C變成了噩夢。連續六次輸給陳芋汐,外界質疑聲四起,甚至有人公開呼吁換教練。
陳若琳頂住壓力,用自己24歲還能站上10米跳台奪金的經歷告訴全紅嬋:發育關不是終點。訓練場上,她嚴厲得讓全紅嬋「害怕」;生活中,她幫全紅嬋剪頭髮、買護膚品、提醒洗衣服。
巴黎奧運會,全紅嬋重回巔峰。賽后她哭著撲進陳若琳懷里的畫面,成為本屆奧運會最動人的瞬間之一。
而暨南大學的對于全紅嬋這位冠軍學生也有著特殊安排,作為體育學院院長,蘇炳添早在5月就透露,將為全紅嬋這樣的頂尖運動員開設「二沙精英班」,采取特殊培養模式。彈性學制最長可延至8年,配備線上課程,訓練期間可以補課。
這看似特殊照顧,實則是對運動員成長規律的尊重。全紅嬋7歲開始練跳水,每天陸上跳200-300次,水上120次。14歲拿下東京奧運金牌時,她甚至沒有完整經歷過普通人的校園生活。
暨南大學的體育基因深厚,謝思埸、陳艾森等奧運冠軍都是校友。但對全紅嬋而言,這里的意義不僅是學歷背書,更是一次遲到的成長補課。
有人說運動員進大學是鍍金,是為退役后謀出路。這話沒錯,但不全對。對全紅嬋這樣的頂級運動員來說,奧運金牌就是最好的通行證,學歷只是錦上添花。她真正需要的,是賽場之外的另一種人生體驗——在食堂排隊打飯,在圖書館占座復習,在宿舍和室友聊天到深夜。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對一個從小在跳台上度過青春的女孩來說,彌足珍貴。
全紅嬋用1500元劃定了自己的大學生活邊界——在這個邊界內,她不是奧運冠軍,不是跳水天才,只是暨南大學2025級的一名普通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