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陀兒」在4日清晨轉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中央氣象署隨即解除颱風警報,然而這個罕見的颱風已經寫下多項歷史紀錄。作為史上第二個在台灣陸地「消亡」的颱風,山陀兒的路徑和速度皆異常怪異,不僅創下高雄風速新高,也讓基隆的降雨量刷新紀錄。雖然颱風本體消散,但受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基隆與新北地區仍需警惕後續大雨帶來的災害。
山陀兒自9月29日發布颱風警報以來,移動速度非常緩慢,直到10月3日才正式從高雄小港登陸,成為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颱風之一。從警報發布到登陸的4天4小時內,山陀兒已經打破了多項紀錄。根據氣象局的數據,山陀兒總共影響台灣長達4天21小時,在有記錄以來的颱風中排名第六。
這個颱風以其緩慢的移動速度以及其在10月颱風季後期登陸的特殊路徑,讓許多氣象學家和民眾感到困惑和驚訝。山陀兒成為台灣首個在10月登陸高雄的颱風,並以其奇特的行進方式在台灣的颱風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在山陀兒登陸期間,台灣南部和北部的天氣狀況都經歷了極端的變化。高雄港一度測得每秒63.1公尺的超高風速,相當于超過17級的強烈風暴,這次強風還促使氣象局自2017年實施強風告警制度以來,首次針對高雄發布了強風告警。
然而,風速紀錄並非山陀兒唯一的「成就」。受其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的影響,北部的基隆也經歷了異常的強降雨。10月3日,基隆單日降雨量高達408毫米,打破了當地氣象站自設置以來的歷史紀錄,當地居民紛紛面臨淹水和交通阻塞等困難。
除了刷新天氣紀錄,山陀兒還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二個在陸地上消散的颱風。這一現象極其罕見,颱風通常會在接觸陸地後減弱,但像山陀兒這樣完全在台灣土地上消失的情況非常少見。這讓山陀兒與1991年的耐特颱風並列,成為少數「消亡」于台灣的颱風之一。
山陀兒的登陸速度與持續時間都創造了新的紀錄,尤其是在警報的持續時間方面,它的影響時間長達4天21小時,儘管沒有打破最久的紀錄,但仍名列前茅。相比之下,1986年的韋恩颱風以「一颱風、二次登陸、三次警報、四次轉向」的驚人表現,持續時間更長,成為台灣史上影響最久的颱風。韋恩颱風當年造成將近4萬棟房屋受損,經濟損失估計超過200億台幣。
另一個著名的「慢速」颱風則是2001年的納莉颱風,當時納莉滯留台灣49小時,並帶來了「九一七水災」,對台北都會區造成了重創,捷運系統和台北車站都出現嚴重淹水的情況。
納莉颱風的恐怖程度仍歷歷在目,這也讓它與韋恩、耐特、天秤並列台灣的「四大怪颱」。
雖然山陀兒已經消散,颱風警報也已解除,但基隆與新北地區仍然面臨後續大雨的威脅。受東北季風影響,這些地區可能會持續有降雨,特別是在地勢低窪的區域,仍需提防淹水、土石流等次生災害。政府部門與救援人員正持續關注災情發展,並提醒民眾注意自身安全。
山陀兒雖然警報解除,但它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從高雄的強風到基隆的歷史性暴雨,這次颱風讓台灣的氣象史再次增添了一頁。儘管這個颱風已經在台灣「消亡」,但它的影響和紀錄將會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也再次提醒我們颱風季節的不可預測性和破壞力。隨著颱風結束,後續的大雨影響仍需警惕,民眾應保持警覺,確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