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年輕過,但現在再也回不到年輕的感覺了。」
當17歲的跳水天才全紅嬋在采訪時掩面說出這句話時,聽者無不為之動容。正值青春檢驗的她,飽受著與體重、發育間的苦苦掙扎,這一番話透露出她心中無盡的辛酸與掙扎。
全紅嬋,年僅17歲,正是青春如潮初起的美好年華。她已經在國際跳水界大放異彩,夢想是她唯一驅動的力量。
「我害怕跳不過去,每次要跳高難度動作都覺得自己的動作越來越沉重。」她特地解釋了「年輕」為何不再,很難想象一個正值花季的少女,心中卻已飽嘗諸多辛酸。
她的話仿佛揭開了跳水運動員生活的幕布。
體重增加帶來的巨大壓力、身高增長使得動作難以完成,都是每一位跳水天才無法逃避的生命歷程。她的教練陳若琳曾無奈地提到:
「體重長一斤就需要巨大的力量訓練,長一兩都覺得變得很難。」
青春期,這是如同一道天塹,不但影響她們的跳水表現,更成為她們正在迎接的重大考驗。
與她同樣在水平面上追求完美的另一位跳水天才陳芋汐也面臨同樣的困擾。
她的媽媽坦言,女兒在身體未發育時的水花是完全可以消失的,但發育之后就逐漸變得很難壓制。
這種擔憂也無疑讓每一位關注她們的觀眾感同身受。那麼,全紅嬋又是如何應對這逐漸變化的身軀與成長的煩惱呢?
對比家庭背景,陳芋汐顯然擁有更多的優勢。
她的父母都是體操界的專業人士,能夠給女兒找到最佳的訓練和體重控制方案。
而全紅嬋,出身于貧困農家,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她們對于女兒的夢想能夠提供的支持,實際上極其有限。甚至,家庭的身材偏胖基因讓她的成長路尤為艱辛。
盡管如此,全紅嬋從來沒有退縮。她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冠的心愿是「賺些錢給媽媽治病」。
她的小小身體承載著如此巨大的責任和孝心。為了家人,為了母親,她拼盡全力,克服自我保護本能,迎接每一次可能的摔倒與痛苦。
她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天才少女的勵志故事,更是一個家庭在貧困中頑強拼搏的縮影。在采訪中,她不再單單為了家庭,而是為了國家榮耀而奮斗,這種從小愿望到大責任的轉變,讓人看到她成長的堅韌和豁達。
全紅嬋的努力與辛酸,有了更多的方向感。她憑借超凡的天賦和無比的努力,將跳水運動的美妙之處展現得淋漓盡致。或許,她現在可以毫無負擔地享受人生中每一個完美的跳躍,但是背后那一串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成就,不禁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