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為什麼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年輕姑娘?背后原因竟是如此令人唏噓,難道這是古人的特殊癖好造成的嗎?
其實在我國古代,很多男人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年輕女孩,因為這是當時的政策所決定的。一方面我國古代為了能夠繁衍更多的人口,于是人們選擇用早生早育的方式,去實現人口的增長,于是在一定時期之后,人們就逐漸形成了十幾歲結婚的規定。
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可能十一二歲就已經進入婚姻的殿堂,這是皇帝下達的指令,等到人口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人們才將結婚的年齡延長到十四五歲左右,主要是根據當時人口數量以及勞動力缺口所決定的生育年齡。
古代封建社會時期主要采取的是小農經濟,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才可以實現生產勞作的長足發展。一個國家如果常年處于動蕩時期,人口密度大量流失,那麼這個國家肯定會以發展人口為首要任務,這時的結婚年齡就會普遍提前,等到過了戰亂時期,人口穩定下來之后,他們的生產年齡才會延后。
除了國家政策使然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當時的人生病的機率比較高,然而醫療水平相對落后,導致了在一定時期之內人的平均壽命相對較短。當時人們的普遍年齡都在30歲上下,為了能夠減少人口更迭帶來的社會動蕩,因此人們會加大生孩子的力度,只有盡可能地提高生育的效率,才能夠讓人口實現一個穩定不變的狀態,讓國家的發展更加穩固。
其實我國古代并不是非得要求娶十三四歲的女子,也不是古人有這樣的特殊癖好,而是在這個年齡段當中,女孩兒已經經歷過月經初潮,具備生育的能力了,因此人們便會讓女孩們適應生孩子的節奏。很多女孩兒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被規定好了結婚的對象,在長大之后她們只要按部就班地生活就可以。畢竟古代女子三從四德的思想早就刻在她們的骨子里,讓她們一直都將其牢記于心,無法忘記。
自然她們結了婚之后就會走上相夫教子的歷程,然后完成自己一生的人任務。其實在我國古代,人們非常講究子孫滿堂以及枝繁葉茂的家族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一個家族的強大,無論是窮人也好,富人也罷,他們都希望能夠生育更多的孩子去實現勞動力的補充,以及讓自己的家族看起來更加壯大,這樣一來也能夠保證他們在一定時期之中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欺負。
加之我國古代的血脈傳承主要是依靠家族之間的嫡親關系進行傳承,如果這個家族當中不能生育孩子或者是生育的孩子數量較少,那麼她們很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就無法實現家族的擴大以及無法實現未來家族的發展。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們會認為對不起列祖列宗,因此早早地結婚生娃并且壯大家族才是每個人的主要任務。
況且對于古人來說,他們最為介意的事情便是在整個婚嫁的過程當中,如果不能將自己的孩子在最合適的年齡段嫁出去,那麼他們就會遭遇征收賦稅的尷尬情況。因為超過15歲還不結婚的家庭就會被國家征收非常繁重的苛捐雜稅,對普通家庭來說壓根兒就承受不住,因此一般人如果想要逃避這種現狀,就必須早點把自己家里的孩子給嫁出去,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家族的興旺發達,而不是被沉重的賦稅給壓垮。
古代人娶十三四歲的女子,其實除了這些政策使然之外,更多的也是古人對于開枝散葉、枝繁葉茂的家族的向往。畢竟每個家族都希望自己能夠在百年之后依舊繁盛,因此他們會在這段時間之內實現人口的增加,這樣一來,越年輕結婚,那麼他們家族在百年之內興旺發達的機率也就越高,從不在乎對方是否了解一個成年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也不在乎他們是否能夠理解婚姻帶給他們的意義。
只要他們能夠結婚生下孩子,就說明他們已經完成了任務,這也是封建時期的思想對于人們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