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一名13歲國中女學生今年7月16日不幸身亡,遺體被發現在宿舍附近的水溝旁,現場無目擊者,確切死因至今仍未釐清。近日在驗屍庭上,法醫邱晶晶出庭作證時指出,根據遺體姿勢與現場重建結果推測,該少女在墜落當下「可能仍有意識」。
根據《東方日報》報導,邱晶晶表示,若死者在失去意識後被人搬運,再從高處拋下雖非完全不可能,但要讓身體呈現「雙腳先著地」的姿態,技術上相當困難。她解釋,若要達到這樣的落地方式,搬運者必須把遺體抬到欄桿外,並維持腳朝下的狀態,再向外伸展到相當距離的位置,難度極高。
她補充說,從現場模擬狀況來看,少女不可能只是「失足滑倒」後垂直墜落,因為遺體著地點與建築物之間存在一段距離。要抵達該落點,身體必須往前傾並以雙腳先著地,這顯示她在墜落瞬間可能仍有自主反應。
至于外界關注是否有人為因素介入,例如遭人推下或失去意識後遭多人合力丟下,邱晶晶承認這些情境存在可能,但她強調,目前最符合現場跡象的狀態,仍是死者自行或在外力影響下,于墜落當時保有一定程度意識。邱晶晶也坦言,以少女的身高、體重來推算,要多少人才能搬運,暫時還沒有明確答案。
另外,對于解剖程序,邱晶晶指出,若能在死後立即進行屍檢,遺體組織完整度會更高,判斷死因的精確度也相對提高。相較之下,先行埋葬再起掘,會受限于腐化程度與是否經過防腐處理,增加判讀困難。
她透露,由于少女的遺體在起掘時腦部已嚴重腐爛,導致無法單靠解剖確定死因,只能透過生前的臨床檢測、影像掃描,加上排除其他外傷因素後進行推斷。至于最終死因,仍待法院後續綜合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