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坐標一線大城市,無婚無房無孩,工作繁瑣且收入一般,戀愛關系雞肋,看不到未來。
如果是你,會不會感覺迷茫而焦慮?
台劇《俗女養成記》里的陳嘉玲,就是這樣一個處境。
先來說說這部劇口碑有多好。作為台灣自制劇,它創下了10多年來自制劇最佳收視率,豆瓣評分9.1。
沒有霸道總裁,沒有成功逆襲,只有濃濃的愛和親情從不缺席。
影片非常細致地刻畫了主人公,在滿足他人期待和自我需求之間的掙扎,焦慮,最終找到突破口的過程。
如果《請回答1988》是你心中的小太陽,那《俗女養成記》一樣能在細節和平凡中讓你邊哭邊笑。
39歲:「我成了標準意義上的剩女」
故事是通過兩條線展開的,首先呈現給我們的是39歲的嘉玲。
從台南小地方一路努力讀書到台北,可打拼了近二十年,她對台北還是沒有歸屬感。
畫面開始,她便無奈地自嘲:「大家好,我是個生活在台北,卻永遠成為不了台北人的陳嘉玲。」
雖然在一家公司做董事長秘書,看起來又靚又颯,可實際上每天周旋于出軌的老闆和極度有控制欲的老闆娘之間,疲憊不堪。
一方面要時刻24小時on call 做監視老闆出軌的臥底,另一方面又要幫老闆安排情人的酒店機票行程,到處圓謊,這一切讓她覺得分裂。
交往四年的男友,雖然看起來條件很好,但是彼此之間缺乏交流,連親密行為都不想再有,越來越和室友沒有區別。
一次同學聚會回來,她趁著酒意和男朋友求婚成功,卻未曾想,自己的準婆婆是個干涉狂,從婚紗到裝修,一一需要按照她的要求來。
面對這一切,嘉玲遲疑了,她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她的內心,熟悉的故鄉一直在召喚自己,她辭去工作,毀掉婚約,回到了台南。
陳嘉玲的回歸,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逃跑,她在尋找真正的自己。
「我們永遠成為不了父母期待的樣子」
故事的另外一條線,圍繞9歲的嘉玲展開。
與長大后的嘉玲不一樣,9歲的她靈動而充滿生趣,在家人的庇護下,愉快地成長,對未來飽含希望。
隨著兩條線交錯展開,我們會發現,嘉玲之所以感覺到分裂,感覺到缺乏精神上的歸屬感,在于她的自我需求一直是模糊的。
在她的人生關口,不知不覺選擇了她眼中的「他人期待」。這也符合我們大多數人成長的軌跡。
年少的時候,很容易把他人期待、主流社會標準(努力讀書,考好大學,去大城市工作生活)作為自己目標和標準。
但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豐富,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很容易感到迷茫和痛苦,覺得一切「不是自己需要的」。
長大之后嘉玲的選擇,和小時候的經歷息息相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