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上帝喝醉時創造了一種生物,它的上半身像馬卻生活在水中,它的兩只眼睛可以分別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轉動,它的身體像袋鼠那樣自帶育兒袋,它的腦袋兩側各有2個鼻孔,它的嘴巴尖尖的卻無法張合。
它的名字叫做海馬,顧名思義,它是一匹生活在海中的名不副實的「馬」。生物學家為了研究海馬,多次驚掉下巴。
海馬雖然名為「馬」,但卻被海洋生物學家歸類為魚。這是一條極不「正經」的魚,因為它既沒有尾鰭,也沒有腹鰭,甚至連鱗片都沒有,身上只有堅硬的骨板,以及讓人聯想到吸管的吻部。所以,難不成海洋生物學家也喝醉了,才將這麼一條一點兒也不像魚的生物歸類為魚。
對于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來說,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是大部分魚類用來游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重要器官。海馬既然沒有鰭,那麼它是怎麼在水中游泳的呢?
海洋生物學家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和研究,才發現海馬不是沒有鰭,而是它的鰭太小了,人類用肉眼不太容易看見。但是在高速攝像機鏡頭下,海馬的鰭清晰可見,一根根活動的棘條反應非常靈敏,能夠在一秒鐘之內來回活動70次。依據從背鰭端傳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馬能夠自由自在地作前后或者上下的移動,從而在水中行動。
然而,生活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墨西哥以及巴哈馬群島海域的小海馬,即使它們火力全開,時速也不會超過0.054公里。相比較之下,即使是陸地上比烏龜還慢一個數量級的蝸牛,其行進速度也要比海馬快上兩倍。海馬的整體外形,再加上沒有尾鰭,使它們成為地球上移動速度最慢的泳者。
一般來說,某種動物的移動速度越慢,就越容易成為捕食者的盤中餐。但是對于慢到極致的海馬來說,這一定律并不適用。海馬能夠根據背景環境的顏色來調整自身體表的顏色,就像變色龍那樣。它還能夠模擬出某種軟珊瑚身上的亮橘色和其表層組織的質地,或者假裝是漂流在水中的紅樹林植物的一片黃葉,以此來蒙蔽捕食者的眼睛。
有幾個種類的海馬身上還掛著非常特殊的條狀皮膚,會讓捕食者聯想到某些水生植物的葉子。因此,在一片交織叢生的海藻中,捕食者幾乎不可能發現海馬的存在。此外,雖然海馬的迷你魚鰭讓它與「高速」絕緣,但是這個纖小的器官也發揮了一項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讓海馬的行動更加機敏和更易操控,從而更加靈活地穿梭在珊瑚礁或者海藻中間。
別看海馬行動緩慢,它卻是個十足的捕獵高手。海馬主要以海洋中的橈足類生物為食,而橈足類生物天生就對掠食者靠近產生的水紋波動極端敏感。橈足類生物一旦覺察到有捕食者靠近,它們就會以每秒游動距離超過其自身長度500倍的速度逃之夭夭。相比之下,以飛快奔馳著稱的獵豹,每秒的行進速度也不過是其自身長度的30倍。
對于這種反應如此迅速的獵物,海馬是怎麼捕捉的呢?
海馬能夠利用弓形的頸子當彈簧,以扭動頭部朝前捕捉獵物。它們利用頭部的特殊形狀,悄悄地靠近獵物,然后加以捕捉,其成功的機率超過90%。另外,海馬的嘴巴位于長形口鼻的末端,朝獵物移動時,口鼻附近的水紋幾乎不動,所以它就能夠偷偷地靠近獵物,以攻其不備。
海馬是自然界真正的異數,因為這個物種是地球上唯一一種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動物。沒錯,在海馬的世界里,懷孕生子是男人的事,與女人關系不大。
雄性海馬的腹部、正前方或側面長有育兒袋。在交配期間,雌性海馬會把卵子釋放到雄性海馬的育兒袋中,雄性海馬負責給這些卵子受精。交配完畢后,雄性海馬會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兒袋中,直到它們發育成形,才會把它們釋放到海水中。
海馬的后代幾乎不存在獨生子或獨生女,因為它們每一次繁殖都會孵出幾百只活蹦亂跳的幼崽。也許是因為生得太多了,海馬通常被認為是只管生不管養的「無情」父母,它們的幼崽得不到父母的一絲關愛。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海馬幼崽就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力爭上游」,它們得用盡全身的力氣讓自己漂浮到水面上來。它們這麼做的目的并不是像早期人們認為的那樣是為了完成呼吸,而是要替自己的魚鰾充氣,因為魚鰾能夠讓它毫不費力地漂浮在水中。
而一旦完成了充氣任務,海馬幼崽便能夠立刻展開捕獵行動。不過,海馬幼崽的第一次捕獵行動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危機,比如只要它們稍不留意,海馬幼崽就會被水的表面張力困住,無法再次沉入水里;再比如,海馬幼崽也會因魚鰾積聚太多空氣,只能背朝下地在水面上浮浮沉沉,一直到死亡。
一項殘酷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只海馬幼崽平安活到成年的機率只有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