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甄嬛傳時,最喜歡的戲份就是甄嬛回宮后大殺四方的戲。
甄嬛從甘露寺回宮后,蛻變成了鈕祜祿甄嬛,氣場十足。皇后表面笑臉相迎,一副恭賀的樣子,實際內心卻咬牙切齒,強忍怒火。
甄嬛榮耀回宮,皇上給她抬旗、賜姓,賜子,大修永壽宮,還直接封妃。
皇上對甄嬛寵愛有加,此番舉措不僅讓皇后措手不及,更是讓整個后宮為之震驚。
皇后此前陷害甄嬛,讓她被貶到甘露寺,以為她永無翻身之日,如今見她東山再起,也只能暗暗想新的法子。
後來,甄嬛生下雙生子后,又被封為貴妃,同時協理六宮事宜。
與當年離宮前的境況對比,皇上這次對甄嬛的寵愛之深,讓人不解。
其實要想明白這之中的道理,還要從「純元故衣」事件說起,甄嬛之所以能翻身,跟皇后設計害她的「純元故衣」陰謀脫不了關系。
甚至可以說,皇后的蓄意陷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拯救了甄嬛性命。
皇后或許此生都難以明白,她設計的「純元故衣」和「宛宛類卿」不但救了甄嬛性命,更助其涅槃重生。
當年甄嬛初入宮時就深受皇上寵愛,不僅因為她容貌姣好很像純元,還因為她嫻靜溫婉的性情,與純元頗為相似,所以很得皇上歡心。
再加上她是個文藝青年,對詩詞歌賦頗有心得,皇上跟她交談往往很愉快。
皇上愿意與她長談,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后宮,皇上常將朝中之事像聊家常一樣和甄嬛說。
起初甄嬛還很謹慎,她深知后宮不得干預政事,故而時常提醒皇上,生怕自己無意中越了這個雷池。
但自從甄嬛失去第一個孩子后,她將華妃視為了心頭大敵,她的心性就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她明白只要年羹堯在,華妃就坐穩后宮。而恰巧年羹堯也已有不臣之心,而皇上亦早就想除去年氏一族。
因此甄嬛與皇上的想法與立場如出一轍,皇上自然更加看重她的建議。
此時,不管甄嬛說什麼,皇上都以為她在為自己著想。因為皇上喜歡聽,所以不管甄嬛的言論是否涉及朝政,他都睜只眼閉只眼。
于是甄嬛參與朝政的程度就越來越深,也越發「放肆」。
從最初只在御書房偶爾談話,到後來可以隨意進出御書房。她已經忘記自己只是宮中的妃嬪,也忘記了自己面前是一個心思縝密的君王。
有一次,她替敦親王求情,想讓其福晉和孩子平安,這時皇上眼中已隱隱透出不滿。
皇上說甄遠道和菀嬪都喜歡替自己不喜歡的人說好話。言外之意,甄嬛過分投入朝政了。
和皇上意見一致時,甄嬛的議論就是話家常。與皇上意見相左時,她的議論就成了后妃干政。
如果當時皇后不利用純元舊衣陷害甄嬛,甄嬛一定會順利封妃。
之后甄嬛在宮中的勢力也會如日中天,封為貴妃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到時候她參政的程度只會更深,所說所為都會對皇上產生更大的影響。
以她與皇上的「話家常」的習慣,她定會更加「放肆」干政。而干政與否,唯在皇上一念之間。
但我們必須明白,冒犯先皇后的遺物和后宮妃嬪干政是兩碼事。
即便皇上寵愛有加,女子參政也是大忌,輕則打入冷宮,重則斬立決。
所以皇后的「純元故衣」計謀,表面上達到了讓甄嬛失寵的目的,實際上卻同時將她從干政邊緣拉了回來,給了她一個警示,讓她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也正是這層意外之「福」,甄嬛才終于認清了皇上將她視為何物。她的心已死,對皇上也沒有了珍視與愛慕之情。
這才使鈕祜祿甄嬛獲得了真正的重生,桀驁凜然回宮后大殺四方。
人生的道路上,許多看似不幸的遭遇,其實都蘊含著另一種可能性。從不同視角審視,就能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