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和平新生天橋,這座曾經串聯新生南路與和平東路的天橋,如今在都市發展與交通環境優化的潮流中,終究走向拆除的命運。北市工務局在近日的文化資產審議會議後,正式宣布天橋並不具文化資產價值,將自即日起進行拆除作業。這項消息無疑引發了市民的多方反應,既有感懷天橋記憶的呼聲,也有期待都市煥然一新的期待。
北市工務局新工處表示,和平新生天橋占據了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交叉口的重要位置,其龐大的結構壓縮了路口的視野與空間。隨著城市交通政策的改變,天橋的功能性逐漸降低,且對道路視覺與行人通行空間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拆除天橋已列入都市更新計畫的一環,目的是為了打造「以人為本」的街道空間,讓駕駛人與行人都能享有更加舒適、安全的交通環境。
蕭志龍科長指出,現階段的拆除工作已經與文化資產審議程序同步完成,確定不需保留的同時,開始封橋並進行拆除工程。整體工程將分為多個階段,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擾。
消息一出,許多市民與民間團體表示遺憾。民團「守護天橋行動」曾發起連署活動,希望能保留這座天橋,認為它承載了數十年的都市發展記憶,具備一定的歷史意義。然而,審議結果不認為該天橋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未能被列入保存清單,讓這些守護者感到失望。
然而,也有許多市民支持天橋拆除,認為拆除後的空間將更適合現代交通需求。長期在和平東路駕車通勤的林先生表示,天橋壯大的結構遮蔽了駕駛的視線,常讓人感到不安全。「如果能打掉天橋,讓路口視野更加開闊,對駕駛與行人來說都是好事。」他說。
針對拆除作業可能對交通造成的影響,北市工務局制定了一系列的交通管制措施,並將施工時間集中在夜間11時至隔日早晨6時的交通離峰時段。
洪辰儒主任說,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減少日間車流的壓力,同時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施工期間,東西向車流將引導至溫州街,南北向車流則改道至建國南路,僅開放公車通行,其他車種一律禁止進入管制范圍。
此外,為了避免施工期間意外發生,工務局派出義交人員現場指揮交通,提醒駕駛人注意改道指示,並請民眾提前規劃行車路線,減少因交通管制引發的不便。
和平新生天橋拆除後,未來這片路口將進一步進行平面通行環境的優化工程,包括道路鋪面改善、行人空間擴大及植栽景觀設計。蕭志龍指出,透過這些改造措施,期望能提升都市空間的使用效率,讓台北市的街道更具現代化與人性化。
這一拆橋計畫,象徵著台北市在都市規劃上邁向全新一步。過去為了解決地面交通壓力而興建的天橋,如今在步行友善與空間重塑的政策下成為歷史,讓人感嘆城市的變遷與更新速度之快。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呼籲,施工期間雖然可能會帶來短期不便,但市民朋友只需耐心配合交通指揮及改道指示,未來將能迎來更美觀、更友善的交通環境。洪辰儒表示,施工團隊會全力加快進度,儘可能縮短工期,降低對市民的影響。
和平新生天橋的拆除,既是都市環境改造的一部分,也是市民情感的告別。一座天橋的結束,是另一段城市故事的開始。未來的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路口,或許將成為一個新地標,見證台北市的持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