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曾說:幸福的人,寫不出偉大的作品。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命運坎坷波瀾,盡管他的一生短暫而又多舛,而歲月的痕跡僅僅在這位作家身上停留了四十三年,但他卻將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融于作品,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經典故事,更是為文學界的發展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書籍《羊脂球》一經問世,便一舉成名。這部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時代性小說,讓我們看到了的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冷漠與自私交織下的人情百態。
妓女羊脂球雖身份低微,卻善良勇敢,面對普魯士士兵的侵略,她毅然決然的維護祖國的尊嚴,而同為國人的上流人士則膽小懦弱,披著自詡正義的派頭掩蓋內心的可悲。
她為了同伴將自己獻身于敵人,忍受著內心的煎熬卻換來了同伴的鄙夷與唾棄,人性的復雜在此刻展現的淋漓盡致。
張愛玲說過:我相信人,但我不相信人性。
在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中,似乎每個人都有著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故事,每個人都爭先恐后的搶奪著事件主角的發言權。
或許也正如《人間幾度》中說的那樣:生活的刁難,并不是要你變得氣急敗壞,而是要你變得更加從容。
善良有尺,忍讓有度
一場戰爭使得魯昂城淪陷,法軍批量撤退,而普魯士士兵則駐扎在這里,整個小鎮陷入了寂靜荒涼。
書中這樣寫到:生活似乎停止了,鋪子都關門閉店,街上闃無人聲。偶爾有個居民上街,也被這種沉寂嚇壞,便溜著墻根匆匆離去。
就這樣,一群毫無關聯的人們聚在一起,一齊坐上了離城的馬車,這場關乎人性之間的較量就此拉開了序幕。
車中九人分別處于社會的不同階層,有售賣劣質酒水的奸商鳥先生,名聲很高的省議會議員,歷史悠遠的貴族伯爵,還有兩位修女與羊脂球——以及三個男人的太太們。
而羊脂球因為身份職業的特殊性而遭到其他女性的輕蔑,本不相熟的太太們突然有了共同的敵人一般團結一致,以展現自己的高潔正派。
如此行徑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見,甚至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其中參演的一員,然而唯有相互尊重才可換取真正的友誼,平等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稱贊。
羊脂球在同伴都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將自己所有食物盡數分給所有人,她原諒了之前的種種侮辱與不尊重,是善良,更是一種格局。
只可惜她的舉動并未感動同伴,一群人在吃光她的食物后沒有因此而心存感激,更諷刺的是在之后羊脂球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愿意伸出援手。
不可否認,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德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去踐行的尺標,但過度的善良終會毀了自己,不懂得拒絕也會成為我們最致命的弱點。
知乎上曾有一句話引起無數人共鳴:人性最大的惡,就是消耗別人的善良。
的確,當善良變得理所應當,無窮止的索取只能消耗我們的時間與精力,學會把握助人的尺度,遠離那些消耗自己善意的人群,也是人生的必修之課。
有原則,才是善良的高級形式。倘若一味犧牲自我,不會把握這其中的分寸,最終只能是傷害了自己,卻得不到他人的好意。
一如愛默生所言:你的善良必修有點鋒芒。
及時止損,過猶不及
幾天下來,馬車終于行駛到了一處旅館,本是歇腳的地方,卻不想被扣住了——只因管轄這片地區的軍官想讓羊脂球陪他一夜。
面對敵人如此要求,羊脂球的氣憤到了極點,她無法想象在敵人的身旁尋歡作樂,也無法接受在兩國交戰之時,與敵方的軍官發生關系。
她強烈的愛國之情與德軍無恥的請求,起初令羊脂球的同伴們也憤恨不已,他們都表示不能讓羊脂球獻身慘遭非人待遇。
只是這股熱情終究抵不住人性的自私與冷漠。
隨后的幾天中,同伴們逐漸厭惡起羊脂球,將無法繼續前行的因果一并怪罪于這個靈魂高尚的妓女,他們甚至認為她本就應去獻身自己,換的所有人平安。
于是他們開始商議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不斷的向羊脂球灌輸那些為了國家而奉獻身體的人,對待她的態度也殷和善和了許多。
「聽到最后你會相信,女人活在世上,唯一的角色就是永無止境地奉獻自己的肉體,聽任那些大兵無休止地蹂躪。」
小說中采用了一種強烈的反差對比,將上流社會體面高貴的假面撕的粉碎,他們用盡手段從精神上強迫羊脂球陪睡于敵軍,聲張著正義的面頰中只剩下丑陋的靈魂。
最終在不斷的打壓下羊脂球終于選擇妥協,更可悲的是,那一晚,她的同伴們沒有絲毫的憐憫之情,言語間只有嘲弄與戲謔,仿佛一場好戲就在眼前。
而故事結尾,等待羊脂球的只有自尊的踐踏與無盡的淚水。
網絡上曾有過一個問題引發深思:旅行中,是風景重要還是同伴重要?
我想,是同伴重要。
卡耐基曾說:想要獲得成功,方向比速度更為重要,選對了同行人,你也就成功了一半。
羊脂球的愛國之心不允許她與敵方軍官有染,但在同伴的耳濡目染下逐漸動搖了本心,推至她走向黑暗的深淵。
倘若同行之人皆為良友,那麼悲劇可能將不會發生,而將這部劇推向[高·潮]的正是修女的附和,她們本應是光芒的傳播者,卻親手將羊脂球最后的倔強抹殺。
「這麼說,嬤嬤,您認為只要動機純潔,上帝就能允許使用各種途徑,而寬恕行為本身嗎?」
「這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夫人?一種本身應當受譴責的行為,往往因為當初的念頭好而變得值得稱頌了。」
這段荒誕的對話更加渲染了羊脂球的悲劇色彩,給予我們更深層次的心靈震撼,無疑更進一步展現了真正的美是藏匿于內心深處的,而不是虛有其表,用華麗的外表掩蓋內外的千瘡百孔。
她不漂亮,也不高貴,卻照射我們的靈魂。我想,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性卻從未被改變。愿我們在之后的人生中可以走的更加堅定,不隨波逐流,也不必活在他人的口中,荊棘過后迎來的是從容,更是人生之大格局。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