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土星環是怎麼形成的?最新研究:可能和一場宇宙「謀殺」事件有關

温晗晗 2023/08/27

土星環是太陽系中最美麗的景象之一,但你知道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嗎?最新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真相:土星環可能是由一顆消失的衛星和一場宇宙謀殺事件造成的!在本文中,我將為你介紹土星環的秘密。

土星環的發現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土星環的歷史和結構。其實,我們人類對土星環的認識并不是一開始就很清楚的。

早在1610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就用望遠鏡觀察了土星,但他看到的不是環,而是像兩個耳朵一樣在土星兩邊突出來的東西。他以為自己眼花了,或者望遠鏡壞了。

後來他又發現這兩個耳朵有時候會消失不見,他就更糊涂了。其實,這都是因為他看到的角度不同,有時候正好從土星環側面看過去,就看不到環了。

直到1655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才搞清楚了土星環真正的樣子。他用更好的望遠鏡觀察了土星,并且畫了圖記錄下來。他發現土星環其實是一個扁平的盤狀物體,圍繞著土星轉動。

他還發現了土星最大的衛星——提坦。惠更斯對于土星環是由什麼組成的沒有給出答案,但他認為它們可能是由許多小顆粒累積而成的。

後來,隨著望遠鏡技術和太空探測器技術的進步,我們對土星環有了更多更詳細的了解。1675年,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觀測到土星環其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兩個或更多個環組成,并且中間有暗黑的縫隙分開。這些縫隙後來被命名為卡西尼縫。

1979年,美國的「先驅者11號」探測器飛越土星,發現了由無數的巖石、冰塊構成的環狀結構,它們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圍繞著土星旋轉。

25年后,卡西尼號探測器進入土星軌道,它發現了更多的環帶和環縫,以及一些奇特的現象,如環中的波紋、渦旋和月環共振等。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土星環的寬度達27萬千米,而厚度只有10千米,寬度和厚度的比例使它看上去就像一只十分寬大但很薄的紙環。

土星環可以細分為七個主要的環帶,分別用字母A到G來表示,從里到外依次是D、C、B、A、F、G和E環。其中最亮最厚的是B環,最暗最薄的是D環。

不同的環帶之間有不同的空隙,其中最大的是卡西尼縫,寬約4800千米,位于A環和B環之間。還有一些較小的空隙,如恩克縫和開普勒縫等。這些空隙都是由土星的某些衛星引起的軌道共振造成的。

土星環中的顆粒主要成分都是水冰,還有一些塵埨和其它的化學物質。顆粒的大小從微米到米都有,多數構成顆粒直徑小于1米,較大尺寸的顆粒非常少。

前面講到伽利略發現土星環時有時無,這又是怎麼回事?這其實跟土星軸的傾斜有關。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自轉的球體,它的自轉軸并不垂直于它的公轉平面,而是有一定的傾角。

這個傾角就叫做軸傾斜角,它決定了地球上的季節變化。當地球在公轉時,有時候北半球會更靠近太陽,有時候南半球會更靠近太陽,這就造成了春夏秋冬的循環。地球的軸傾斜角大約是23.5度,這個角度基本上是穩定的。

但是,土星的軸傾斜角卻不是穩定的,它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土星的軸傾斜角目前大約是26.7度,比地球還要大一些。這意味著土星上的季節變化也比地球更加明顯。

但是,在過去幾億年里,土星的軸傾斜角可能從0度變到30度,再從30度變到0度,如此反復。這就叫做軸擺動或軸進動。這種現象是由什麼引起的呢?

科學家們發現,土星的軸擺動或軸進動主要是由它最大的衛星泰坦(Titan)和它最內側的衛星米馬斯(Mimas)造成的。泰坦和米馬斯都有很強的引力作用于土星,它們會使土星產生周期性的形變和擺動。

當泰坦和米馬斯與土星和太陽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時,它們會對土星產生最大的擾動力,使土星的自轉軸發生偏轉。這種擾動力會隨著泰坦和米馬斯的運行而周期性地變化,從而導致土星的軸擺動或軸進動。

這種現象對土星環有什麼影響呢?你可能已經猜到了,當土星的自轉軸發生偏轉時,土星環也會隨之改變它們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角度。這就會影響我們觀測到的土星環的亮度和形狀。

當土星環正面朝向我們時,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最亮最美麗的一面;當土星環側面朝向我們時,我們只能看到它們像一條線一樣消失在天際;當土星環斜面朝向我們時,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不同部分之間的差異和細節。

因此,通過觀測土星環在不同時間和位置下的變化,我們可以推算出土星的軸擺動或軸進動情況。

最新理論—失月理論

知道了土星環的消失之謎后,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土星為何會有一個環。談到土星環不得不提及失月理論,這是一種最新的研究提出的土星環的起源理論,它認為土星環可能來自一顆被土星氫氣層撕裂的巨大衛星。這是一場發生在45億年前的宇宙謀殺事件。

失月理論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 Jack Wisdom 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Burkhard Militzer 在2022年提出的。

理論基于一個大膽的假設:土星曾經有一個額外的衛星,它與土星的第三大衛星土衛八一樣大而重。他們把這個假想的衛星叫做 Chrysalis(蛹)。Chrysalis 的軌道應該在土衛六和土衛八之間,并且穩定了很長時間。

但隨后泰坦開始越來越遠地向外漂移,這導致 Chrysalis 的軌道變得不穩定,因此偏離了軌道。在模擬中,這導致衛星在某些情況下被彈出系統。

在其他情況下,假設的衛星離土星太近,被它的潮汐力撕裂了。在這兩種情況下,土星都會因此失去共振,并且自轉軸發生傾斜和進動。同時,由于一些衛星碎片仍留在土星周圍的軌道上,這也形成了環。

Wisdom 和 Militzer 稱這個場景為失月理論,因為它涉及到一顆消失的衛星和一場宇宙謀殺事件。他們認為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土星環異常年輕和富含冰的特點,以及其他一些觀測到的現象。

他們還指出,如果他們的理論正確,那麼土星環可能只有幾億年的歷史,并且不會持續太久。

失月理論不僅能解釋土星軸傾斜的變化,還能解釋土星系統中其他一些奇怪的特征。比如,土星的衛星之間有一些巨大的縫隙,就像是有東西從中劃過一樣。

失月理論認為,這些縫隙是因為失去的衛星在被撕裂的過程中,對周圍的衛星產生了強烈的引力擾動,導致它們之間的距離增大。

還有,土星的衛星中有一些是非常年輕的,比如土衛六和土衛七。它們的表面沒有受到太多的撞擊痕跡,說明它們是在不久前才形成的。失月理論認為,這些年輕的衛星是由失去的衛星的殘骸重新聚合而成的。

更有趣的是,土星環中有一些小型的衛星,它們就像是環中的「牧羊人」,能夠維持環的穩定性。這些小衛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雙胞胎」,也就是說,它們都有一個和自己大小相近的伴星。失月理論認為,這些雙胞胎衛星是由失去的衛星在被撕裂時分裂出來的兩個碎片。

失月理論不僅揭開了土星環的奧秘,還對太陽系的起源和行星系統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太陽系是如何從一片巨大的分子云中誕生出各種不同的天體呢?為什麼有些行星有環,有些沒有?為什麼有些行星有很多衛星,有些只有一個或沒有呢?

失月理論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太陽系中的行星系統是由一些巨大衛星的碰撞和毀滅造成的。這些巨大衛星可能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原始行星盤中的物質凝聚而成的。

它們在太陽系中運行時,可能會受到其它天體的引力干擾,導致它們偏離原來的軌道,或者與其它天體發生碰撞。這樣,它們就會被撕裂或者破碎,形成了現在看到的環、衛星、小行星等天體。這些天體又會受到其它天體的影響,產生各種各樣的動力學現象和演化過程。

同時,失月理論還啟示我們太陽系中可能不是唯一一個有環狀結構的行星系統。在其它恒星周圍,也可能存在著類似于土星環的環狀結構,也可能存在著類似于失月理論中的巨大衛星碰撞和毀滅事件。

如果我們能夠用更強大和更精確的望遠鏡觀測這些恒星周圍的行星系統,我們就可能能夠發現更多關于宇宙中行星系統形成和演化規律的線索。

結語

失月理論是一種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科學假說,它為我們解釋了土星系統中許多奇妙和美麗的現象,也為我們探索了太陽系起源和行星系統形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當然,失月理論還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和實驗驗證來支持和完善,也需要與其它理論進行比較和評估。但無論如何,失月理論都展示了科學家們對于宇宙奧秘不懈地追求和探索,也展示了科學知識對于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