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很暖和,我常常在裡面游來游去,轉來轉去的,有時候會碰到牆壁。」「像是在大海裡,水暖暖的,有點咸,有時候我會喝很多。」「在媽媽的肚子裡,黑黑的,有時候會有東西壓住臉。」節選自日本知名產科醫生池川明的著作《媽媽,我記得你》
上面的童真直言,或許有不少媽媽聽孩子講過,乍一聽好像是天方夜譚,仔細回味一下,不難發現這好像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記憶——胎內記憶。除了胎內記憶之外,有些孩子還保留出生時刻的記憶,也就是誕生記憶。
什麼是胎內記憶呢?
胎內記憶,顧名思義,就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記憶。寶寶出生後的前幾年,仍然保留了在媽媽肚子裡10個月生活狀況的記憶。
懷孕期間,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游泳,翻身、吞吐羊水、踢媽媽,這些事兒可能還被孩子記在腦海裡。
什麼是誕生記憶呢?
胎兒出生之前的記憶叫做胎內記憶,而寶寶出生那一刻的記憶就是誕生記憶了。
有的孩子這樣回憶自己出生時的場景,周圍的水越來越少,而且很黑。我想離開,就躺著轉來轉去,頭就先離開水面,感覺好舒服。
出來的時候,頭被擠壓的好疼,光也很刺眼,非常的冷。我一睜開眼,就發現有人用剪刀剪我肚子上的繩子。
胎內記憶和誕生記憶真的存在嗎?
日本知名的產科醫生經過10多年的研究,走訪了4000多對母子,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胎內記憶和誕生記憶不但有,而且每3個寶寶就有1個能夠說出自己的胎內記憶,每5個寶寶就有1個能說出自己出生時的記憶。
孩子說謊了嗎?
本書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文字,講述了孩子是如何選擇父母的。很多孩子都說自己在進入媽媽體內之前是住在雲上的,和很多小朋友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玩耍。
他們常常站在雲上向下看,尋找自己想要的父母。然後就用力掙脫束縛,飛進媽媽的身體,開始一個新的生活。
在他訪問的幾千個孩子中,多數孩子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胎內記憶和胎教的關係?
由此可見,寶寶即使沒有出生,也開始具備意識和記憶了。雖然孩子不能聽懂我們說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語言、音樂、撫觸的胎教方式,提升寶寶對語言、音樂、情緒和智力能力的開發。
如何和孩子談胎內記憶或誕生記憶呢?
1、提問要早
很多父母知道孩子可能會有這種超能力後,都迫不及待的去問孩子。結果往往是帶著希望去問,失望而歸。這兩種記憶,並不會長期保留在孩子的大腦裡。孩子年齡超過3歲後,就開始慢慢淡忘了,所以提問要趁早。
2、注意環境
提問環境也很重要,盡量選擇孩子洗澡後,睡覺前比較放鬆的時間提問,幫助他們回憶那段神秘時光。
3、不要打斷
當孩子開始回憶、訴說的時候,父母要用心傾聽,不要打斷,更不要用成人的思維邏輯回應他們。我們只要把他們輕輕擁入懷中,開心的告訴孩子:「媽媽很高興你選擇我當媽媽」或者「原來是這樣啊,媽媽也在一直等著你呢!」
這樣回答,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出生和存在,是爸爸媽媽期望已久的事。孩子會覺得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利于親子感情的加深。
雖然胎內記憶和誕生記憶無法用科學手段證實它的存在,但是當孕媽和辛苦育兒的媽媽聽到孩子這番話後,心裡還是暖暖的。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爸媽大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