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家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它被譽為「值得全人類閱讀的小說」,迄今為止已經翻譯成40多種語言。
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幻想等神秘因素,現實與虛幻交織,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
再偉大的作品,也需要好故事作依托。
《百年孤獨》給我們講述的是一個大家族,一個比《紅樓夢》還要復雜N倍的家族故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
長著豬尾巴的孩子
布恩迪亞和表妹烏蘇拉結了婚卻不同房,因為他們害怕。
為了避免像他們的叔父和姨母一樣生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烏蘇拉每天晚上都穿上特制的緊身衣......這件事成了村民們的笑柄。
布恩迪亞不忍譏諷,盛怒下殺死了一個朋友。結果,這個朋友變成鬼魂,時刻糾纏著他,日夜不得安寧。
布恩迪亞只得帶著家人和村民,遠走他鄉,跋山涉水,來到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重建家園。
布恩迪亞自然也成為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的大家長。
布恩迪亞是個極為聰明、極有科學創造力的人,他帶領的馬孔多一度繁榮興旺,可惜由于精神世界太超前,他後來陷入孤獨和自閉中,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樹上幾十年,一直到死。
恐怖預言
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代繁衍。
曾經那個恐怖的預言,那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是整個家族的死穴,但是危險一直都在。
布恩迪亞的大兒子,有一個情人,還跟吉普賽女人私通,後來在家中被槍殺。
二兒子與哥哥的情人生下一子,又與17個外地女子,生下17個男孩,這些孩子回鄉時遭遇追殺,只有一個幸存。二兒子和爸爸一樣,最后落得無比孤獨,每日靠練金子打發時間,一直到死。
三女兒愛上意大利人,又拒絕意大利人的求婚,導致意大利人自盡。由于悔恨,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發誓不再嫁,卻又不甘寂寞與侄兒廝混。
與此同時,小鎮也經歷了各種黑暗時刻。
美國人來開辦了香蕉公司,馬孔多的經濟結構被改變,各方矛盾重重,3000名勞工被屠殺。
布恩迪斯家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仿佛乘上了末日的颶風。
第三代阿爾卡蒂奧瘋狂愛上了自己的生母,奧雷里亞諾·何塞戀上自己的姑媽;
第四代的阿爾卡蒂奧二世,親眼目睹勞工們遭遇屠殺,愈揭露真相,反被認為神智不清,終日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研究吉普賽人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
第五代的長子在地窖里發現了祖先埋藏的7000多個金幣,從此過著放蕩的生活,後來被強盜殺死。大女兒梅梅與機械工私會,機械工被保鏢打中背部,終身臥床,而懷有身孕的梅梅也被送進修道院。
第六代,也就是梅梅的私生子,愛上了自己的姨媽,最終生下了帶有豬尾巴的嬰兒。這個家族,代代以來,一直極力避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這個嬰兒一出生就被螞蟻吃掉,恐怖預言成為現實,被詛咒的馬孔多鎮被一股突來的颶風刮走,從此永遠地消失了。
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獨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和榮辱,都與人性里深深的孤獨有關。
可是,越是害怕孤獨,越是抗拒孤獨,反而越會陷入無盡的孤獨之中。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孤獨的靈魂,孤獨始終都存在于生命的一隅。
孤獨是終點,與其排斥發泄,與其失望嘆息,不如跟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
越濫情、越寂寞。就如最后幻滅的布恩迪亞家族。
我們追求愛情,不是為了排遣寂寞,而是為了更懂得享受孤獨。 「對我來說,只要能確定你我這一刻的存在就夠了.....」
影響莫言的魔幻現實之作
《百年孤獨》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它的神奇敘事,影響了很多人和作家。
1984年,當莫言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感到深深的震撼,「小說,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他也曾在《百年孤獨》的發布會上說,自己花了二十年時間才把它讀完,「始終在跟馬爾克斯搏斗,很痛苦。」
細看莫言的《豐乳肥臀》,會發現馬爾克斯對他的影響不只是在魔幻現實主義的技巧層面,還在于思想和哲學層面。
作家蘇童也曾說:「我對《百年孤獨》有非常真實、崇敬的感覺,這樣的作品會不停地賣,一代一代的人都會讀......"
的確,這部魔幻現實主義之作,自問世以來,就吸引了無數的讀者,如果把這些讀者聚攏在一個國家,那里的人口排名可以進入全球前二十。
所以,還沒有看過這本偉大小說的朋友,趕快也加入這個隊伍吧。
讀《百年孤獨》的人,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