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太震撼!時隔27年,「創生之柱」再現

Siang Malam 2022/10/21

當地時間10月1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創生之柱」影像。它展示了迄今為止最清晰完整的孕育新生恒星的宇宙活動,致敬了27年前哈勃望遠鏡的那張「創生之柱」影像——一張首次亮相就曾驚艷世界的照片。

來自韋伯的近紅外相機(NIRCam) 的原始圖像是黑白色,經后期處理,呈現宇宙色彩
時隔27年,「創生之柱」再現

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外的巨蛇座尾端鷹狀星云M16中心,在宇宙中「升起」三根巨柱。這是銀河系中產生最多恒星的區域之一,新生的恒星正在密集的氣體和塵埃云中孕育。

1995年,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拍攝到「創生之柱」,聞名遐邇。但由于技術有限,當時它只捕捉到了一小部分恒星。2014年重制圖像后,「柱」仍然相對不透明,一些恒星也無法被看到。而已經在太空超期服役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一度因為鏡頭模糊,沒有辦法記錄更清晰的景象。
去年12月底,耗資100億美元,花費20多年建造的哈勃后繼者——韋伯太空望遠鏡被發射到太空,為人類探索宇宙發回更多圖像。

左圖是1995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可見光下拍攝的「創生之柱」,右圖是今年韋伯望遠鏡拍攝的「創生之柱」近紅外圖像

時隔27年的兩幅「創生之柱」圖像,左側哈勃的可見光圖像柱子顏色較深。背景是不透明的,底部是棕紅和黃綠,頂部藍紫色;少數大小不一的星星出現。
相比之下,右側韋伯的近紅外圖像中,「創生之柱」呈半透明,顏色過渡更加具有細節感,銹紅色和櫻桃紅更加明顯。第二根柱子和第三根柱子的峰頂以深棕色襯托,柱尖輪廓顯示驚艷的泛紅光。背景底色是深藍與黑,各種大小的星星點綴著整個空間。大量仍在形成的紅色恒星呈現在我們眼前,年輕的它們估計「只有」幾十萬年歷史。
最新的「創生之柱」

已是6000年前影像?

星云通常是恒星的誕生地,因此被比喻為宇宙里「生命的搖籃」。組成星云的氣體和塵埃在一定條件下會逐漸聚集、擠壓,形成恒星,而剩余物質也能聚集成環繞恒星運轉的行星。「創生之柱」五彩斑斕的顏色,部分來自星云物質內部新生恒星發出的光芒。作為恒星,太陽也誕生于這類「創生之柱」,雖然我們無法看到50億年前太陽初生,但可以通過鷹狀星云的「創生之柱」模擬和想象出太陽的形成。
「創生之柱」在內部每孕育一顆恒星,自身質量就會被剝奪一部分,最終走向徹底坍塌的結局。因此,星云開始孕育恒星的時候,事實上也就在走向自身的毀滅。這種巨大規模的「創造和毀滅的循環」,似乎喻示著銀河系存在「季節」。
2007年,天文學家在「創生之柱」附近發現了一團炙熱的塵埃。他們認為,6000年前一顆壽命末期的恒星產生超新星爆發后留下了這團塵埃。一些天文學家在計算后認為,因為那次超新星爆發,「創生之柱」實際上被摧毀了。但由于它距離我們太遠,1000年后,人類才能在地球上觀察到被摧毀的「創生之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韋伯拍攝回來的壯美形象,實際上是6000年前還未毀滅的它。
另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對「創生之柱」的破壞不一定導致它「死亡」,雖然注定被瓦解,但這一過程可能進行得比較緩慢。
總之,這一謎題只能留待1000年后的人類解答。
成都天文攝影愛好者:

希望我們也能拍出更多深空攝影

從20世紀30年代起,天文學家逐漸認識到,看似空無一物的宇宙空間充滿了密度極低的星際物質。而星云彌散多變的外形,使它成為許多優秀天文攝影作品的拍攝題材。星云本身包含有發光物質,人類觀測到往往是明亮的「發射星云」。這些星云中的光隨著遠離地球的運動而轉變為紅外線,被韋伯的近紅外相機(NIRCam)捕捉。 
這類遙遠的天體攝影叫作「深空攝影」。紅星新聞了解到,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創生之柱」發布后,許多國內天文攝影愛好者都感覺「震撼」。成都的天文攝影愛好者朱陽分享了他和愛好者朋友們拍攝合成的「創生之柱」。與其他深空攝影過程一樣,他也是先獲得黑白圖像,再用專業軟件進行后期處理。
成都深空攝影愛好者朱陽和朋友們拍攝合成的創生之柱
朱陽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我那個圖片是SHO窄帶圖像。原始數據是黑白的,通過深空處理軟件后期合成,就是彩色的了。」談及自己的愛好,朱陽說:「喜歡天文攝影、星空攝影,也是出于自己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好奇和向往吧,所以拍星空成了我的愛好,它就如同菜肴里的調味品一樣。」
朱陽也向紅星新聞表達了他對國內天文攝影的期望:「肯定希望越來越多人關注天文攝影、深空攝影,關注星空。」
紅星新聞記者 范旭 實習生 鄧紓怡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