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紅樓夢,眾生蕓蕓象。
在曹雪芹的筆下,人物性格多樣復雜,他們如真實的眾生一般鮮活。
誠摯率真卻也心直口快的晴雯,溫柔可人但又心機深沉的襲人,但有一個人至始至終都不是太耀眼,卻是為數不多走到最后的人。
她就是 麝月,既沒有晴雯美麗潑辣,也沒有襲人的溫柔嬌媚。身為普通人卻能做到寶玉的貼身丫鬟。
在這高門大院里,利益牽扯,人情繁雜,而她片葉不沾。
麝月的斂鋒藏拙,恰好是最適合普通人的門路。
麝月第一次正式出場,是正月時節,襲人病了,別的丫鬟都尋熱鬧耍戲去了,獨見麝月一個人在外間房里燈下摸骨牌。
正值節日氣氛濃厚的日子,屋里沒人管,其他人自然就松懈下來,唯獨麝月,還記得有個人病著,屋里需要人照顧。
「都頑去了,這屋里交給誰呢?那一個有病了,滿屋里上頭是燈,地下是火。」
此時此刻,這樣說難免有圖表現的嫌疑,但麝月接下來話風一轉。
「那些老媽媽子們,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該叫他們歇歇,小丫頭子們也是伏侍了一天,這會子還不叫他們頑頑去。所以讓他們都去罷,我在這里看著。」
此話一出,不僅考慮了屋里的病人需要照顧,還考慮著地位低的丫頭和婆子們累了許久,需要放松。
和王熙鳳的對上諂媚、向下打壓不同,麝月的圓滑是善良利他的。
此番舉動,不僅讓主人知道了她的奉獻,也知道了大伙平時都是盡職盡責之人,別人聽到了這些話,也會記得她的好。
墜兒偷了手鐲,晴雯氣的拿簪子戳她的臉,疼得她亂喊亂叫,麝月忙出來打圓場。
「才出了汗,又作死。等你好了,要打多少打不的?這會子鬧什麼!」
麝月知道墜兒有錯,但不忍心她因此受皮肉之苦,以此借口拉開了晴雯,解救了墜兒。
原本墜兒是三等丫鬟,地位比麝月低,加上她有錯在先,受罰也是應當。
但麝月善良,能夠平等地看待他人之苦。
既能夠在襲人病了的時候盡心照顧,又能夠在墜兒有難時及時解圍。
在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大宅院里,這樣的品質實屬難得。
佛法有云: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善緣和合,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所有的善緣都會成為你成功得道的助力。
這也是後來賈家落難,麝月的遭遇卻沒有太難過的原因。
昔日受了她幫助的人,都愿意幫她一把。
晴雯得病,麝月代替襲人的職責。
襲人掌管怡紅院財務,錢在何處麝月還要問寶玉。
後來稱銀子,她又問寶玉秤上哪是一兩銀子的星。
寶玉對她說:你到像是才來的。
寶玉的一句話,雖是調侃,但也側面描寫了麝月的品性。
麝月是襲人帶出來的,連寶玉都說:「公然又一個襲人」。
加之兩人親密,從襲人生病,麝月照顧就可看出兩人的關系不一般。
但即使這樣,麝月也謹守本分,絕不越雷池一步。
她深知財政大權異常敏感,所以實行三不原則,不覬覦,不打聽,不插手。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麝月安分守己,不動襲人的核心利益,襲人自然對她也會多加照佛。
寶玉半夜叫襲人,叫了兩聲,無人應答,方想起襲人不在家,晴雯醒來,笑喚麝月道:
「連我都醒了,他守在旁邊還不知道,真是個挺死尸的。」
麝月翻身打個哈欠笑道:「他叫襲人,與我什麼相干!」
除了財政大權,怡紅院里的另一個核心利益便是寶玉。
晴雯和襲人為了寶玉明爭暗斗,不惜撕破臉。最終都落得個悲涼的下場。
反觀麝月對待寶玉,不過分親密,不刻意疏離,就是一個丫鬟對待主子再正常不過的行為舉止。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
真正拉開人與人的距離,不是情商和智商,也不是地位和學歷,而是能否擺正自己的位置。
自始至終,麝月都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最終,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麝月沒有晴雯的美麗潑辣,也沒有襲人的溫柔可人,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從她吵架時就能看出她的能力來。
芳官的干娘有意薄待芳官,寶玉他們想去說理,偏偏芳官的干娘是個老油條,油鹽不進。
麝月出馬,第一句話就是:「你且別嚷。」先在氣勢上震懾住對方。
然后,她說:「便是你的親女兒,既分了房,有了主子,自有主子打得罵得。」指出對方沒規矩。
接著,她又道:「你見前兒墜兒的娘來吵,你也來跟他學?」
墜兒是偷東西被趕出去的,墜兒娘無理取鬧,其實就是說芳官干娘不學好。
最后,她說:「連日這個病那個病,老太太不得閑心,等兩日消閑了,咱們痛回一回。」
暗示著如果再鬧就去告訴老太太,讓老太太來評理。
連消帶打,讓對方羞愧難當,一言不發。
可以看的出,麝月口才了得,是吵架高手。
但即使她有這樣的口才,也從不出風頭,不招人恨,這是麝月的獨特之處。
古語有云:「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麝月有口才卻還懂得斂鋒,不會像晴雯一樣,把好口才用來咄咄逼人,處處樹敵,最終,墻倒眾人推,落得個被趕出府的下場。
對下不輕視,對上不諂媚。
即使晴雯和襲人斗得再兇,和麝月的關系也都很好。就算是園里的人也沒有說她不好的。
在麝月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高門大戶人家的丫鬟,為人處世的高明之處。
是同樣身在大環境下的我們,應該學習的大智慧。
魏晉李康的《運命論》里說: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真正聰明的人,做人做事時,都知道要學會有所保留。
藏鋒守拙,絕不是怯懦的表現,而是智者的謙辭。
因為他們知道鋒芒畢露,容易遭人嫉妒,只有藏鋒守拙,才不會惹禍上身。
為人處世亦是如此,懂得斂鋒藏拙,不顯山不露水,才能終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