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茶花女》:風塵女悲壯殉愛,如果你只看到男子薄幸,那還太年輕

温晗晗 2023/07/23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所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一生的代表作。小仲馬一再表示,自己的這本書并非為風塵女著書立說。事實上,早在人類進入私有制社會以來,妓女一直被人們視為一種丑惡的存在。可小仲馬卻在這本書中,一反常俗地塑造了一個可歌可泣的妓女。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茶花女》是法國文學界第一部正面描寫妓女的作品。 小仲馬通過筆下苦難的風塵女性形象,表達了對底層百姓的同情以及對冰冷資本主義金錢社會的鞭撻。當然,這本書在狹義上也給出了關于婚戀價值觀的拷問。

小說《茶花女》講述的是法國上流社會中,一個命途多舛的交際花與其青年情人的愛情悲劇。小仲馬寫下這部世界級巨著的時候年僅24歲,轟動了整個法國。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自己的真實情感經歷。

1844年,20歲的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鐘情。瑪麗原本出身貧寒,長大后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小仲馬對她深感同情,與之產生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感情。然而,瑪麗為了維持生計,還是一如既往與上流社會的闊佬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遠走國外。而當他再次回到法國時,23歲的瑪麗已經因為重病,凄然離世。

這段青年感情的遺憾,成了小仲馬一生的隱痛。因此,他將這段切膚的情感經歷盡數寫進了《茶花女》之中。

在這本書中,女主人公瑪格麗特對茶花情有獨鐘,無論到哪兒,永遠有一束茶花隨身,于是便有了「茶花女」之稱。書中的瑪格麗特雖然是落入風塵的交際花,但是本性純良。在愛上青年才俊阿爾芒后,她決心放棄奢靡的生活,告別過去,然而,卻換來了世俗的不認可和愛人的誤會,結局凄慘。透過這篇小說,如果你能讀懂瑪格麗特的不幸,其實也就讀懂得了不同時代中,女性婚姻不幸的根源。

表面上是寫階級差距和道德束縛,事實上是寫愛情地位的不平等

瑪格麗特原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流落巴黎后,憑借著自己的綽約風姿走上了賣笑生涯。她在上流社會中如魚得水,流連于不同情人的床畔,接受他們的供養,深陷一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不可自拔,直到遇見了青年律師阿爾芒,兩人陷入熱戀。

為了保持這份戀愛的純粹性,瑪格麗特拒絕了其他情人的供養,變賣了自己的車馬和珠寶,決心追隨阿爾芒,但卻遭到了阿爾芒父親的阻止。阿爾芒之父是一個稅務官,極其愛惜家族聲譽。為了不讓兒子的未來和女兒的婚事遭到影響,他懇求瑪格麗特離開自己的兒子。善良的瑪格麗特最終被阿爾芒父親的誠懇所打動,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從這段愛情的表面上看,瑪格麗特與阿爾芒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階級鴻溝,注定要分道揚鑣。無論在哪個國家,妓女,毫無疑問地處于社會最底層,受任何一個階層的唾棄和鄙夷,正如瑪格麗特所說:

「我們就一點一點地出賣我們的心靈、肉體和姿色;我們像野獸似的讓人提防,像難民般地被蔑視。包圍著我們的人都是一些貪得無厭、好占便宜的人,總有一天我們在毀了別人又毀滅了自己以后,像一條狗似的死去。」

同時,既定的社會道德準也注定了任何一個正派的社會人都不可能娶一個妓女為妻,正如瑪格麗特經歷的每一個情人都是社會上的頭面人物,這些人每一個都甘心為她一擲千金,傾家蕩產,但是這些熱烈的追捧永遠僅出于情欲的渴求。

這些現實讓瑪格麗特在阿爾芒面前感到自卑。 盡管這個年輕人在經濟條件比不上她的任何一個情人,但是他一片誠摯的愛,卻讓毫無貞潔可言的瑪格麗特自慚形穢。瑪格麗特在愛情中,顯然毫無主動權。因此,瑪格麗特寧愿去典當首飾,糾纏闊佬,也不要阿爾芒為她付出任何經濟代價,其實無非是渴望消解這種不平等和卑微。

為愛癡狂的表象下,其實埋伏著的是虛榮心、占有欲和不信任

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沖突其實出自經濟矛盾。對待這段反世俗的情緣,瑪格麗特不同于阿爾芒的浪漫和沉溺,她沒有為愛沖昏頭腦,在阿爾芒面前,她坦言道:

「她不但體弱多病,悲傷憂郁,而且她的歡快比憂郁更加凄慘,她不但咯血,而且一年還要花費十萬法郎。這樣一個女人,對一個像公爵那樣腰纏萬貫的老頭兒來說是合適的,對一個像你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可就麻煩了。」

對于瑪格麗特而言,她在歡場多年,已經習慣了奢靡的生活,揮金如土,而她虛弱患病的身體也教她離不開那些慷慨付出的金主們。相比之下,阿爾芒只不過是一個年薪七八千法郎的律師,這樣的收入水平遠遠不能維持瑪格麗特的排場和花銷。

因此,瑪格麗特雖然被阿爾芒的感情打動,自愿被這個并不富有的年輕人俘獲,成為他的情人,但是為了維持自己的體面生活,她還是與那些富豪情人們秘密保持著關系,而這種做法顯然不為阿爾芒所理解,從而導致了兩人的猜忌與隔閡。

其實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感情還流于表面。 對于瑪格麗特來說,她一開始誤會了愛情,看不清楚情愛自私的本質。她既流連于阿爾芒的溫存,又想通過那些舊情人維持自己的物質生活。 而阿爾芒在這段感情中很不成熟,他沒有能力供養瑪格麗特,又毫無對未來的規劃,卻盲目地想要占有她。

瑪格麗特后期變賣所有的珠寶首飾,其實是想通過個人努力還債,徹底告別過去。但是阿爾芒卻沒有在精神層面上理解這一點,他把這一切歸咎于自己的無能,一心想要幫助瑪格麗特重新過上奢華的生活,不過還是未能如愿。 阿爾芒一面接受瑪格麗特的奉獻,一面又在拼命維系一個男人的自尊心和臉面,這種愛,顯然十分幼稚。

也正是因為這種自以為是和不理解,在瑪格麗特主動離開他后,阿爾芒甚至沒有產生多少疑慮,就相信了瑪格麗特的背叛,可見二人之間的信任還是太少。 在這段戀愛中,阿爾芒的感情幾乎全部由激情支配,少有理性可言,而這種激情最初能造就多少浪漫,最后就能帶來多少痛苦。

命運悲劇之下,其實是女性缺乏獨立意識,喪失社會地位的危機

如果從社會角度看待瑪格麗特的人生悲劇,其實最終可以歸結為女性獨立意識的喪失。在瑪格麗特早年的人生經歷中,她雖然受貧窮所困,但是尚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完全可以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然而在底層勞動和和享樂的「捷徑」之間,她選擇了后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瑪格麗特的墮落是虛榮心的作祟。而在當時的法國,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種「金錢主義」和「享樂主義」至上的浮華風氣。因此,許多被物欲操控的底層群眾便深受其害。在莫泊桑的《項鏈》中,女主人公馬蒂爾德便因為一時的虛榮心,付出了十年勞動的高昂代價。

瑪格麗特以放棄未來為代價,選擇了一時的捷徑。可是當她真正走上這條路,獲得了物欲的滿足,她卻并不感到快樂。自始至終,妓女是一個毫無尊嚴的職業。女人們以貞操為商品,出賣自己的肉體,甚至靈魂。只要誰有錢,就可以任他們肆意擺布、蹂躪。

這種屈辱的生活讓瑪格麗特的心靈蒙塵,讓她的生活沒了退路。因此,當她愛上阿爾芒后,她也因為這個職業卑微到了塵埃里。 她想要擺脫物質基礎,追求一段真正平等的感情,于是她堅持不依附于阿爾芒,可是到頭來,她卻又擺脫不了依附其他男人的命運。

古今中外,很多女性的人生悲劇其實都局限在情愛之中,這其實也是缺乏獨立意識的體現。明朝馮夢龍所著的《警世通言》中有一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講的是花魁杜十娘為愛勇敢出走,到頭來卻遭負心人李甲背叛,悲憤投江的故事。

當我讀到李甲為了區區千金就將杜十娘出賣,杜十娘怒而將身上的萬金之寶沉入江底時,我由衷敬佩她的這份自尊與剛烈,可是當我讀到杜十娘為此投江時,又深以為不值,感嘆杜十娘生活在封建的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獨立意識幾乎不被容許,因此毫無退路。但是反觀瑪格麗特,她卻是因為虛榮才走上風塵之路,最終與幸福無緣,不免讓人唏噓。

現代青年常說: 「人生遼闊,不要只活在愛恨里」,其實這里講的就是獨立意識的重要性。《茶花女》這本書的意義不在于用一個悲情故事讓人落幾滴眼淚,嗟嘆命運,痛斥社會,我覺得其中最具普世意義的價值是告訴每一個男人和女人: 在這個世界上,好的愛情都千篇一律地以男女雙方的獨立、自尊、自愛為前提。

END.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