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結束的乒乓球WTT法蘭克福冠軍賽男單半決賽中,台北名將林昀儒苦戰4局后0-4被橫掃,再次不敵19歲國乒小將林詩棟。
之所以說「再次」,因為這已經是林昀儒連續第五次輸給林詩棟,而且五次比賽中兩次是被零封,三次只贏下一局,從未打到過決勝局,這在頂尖高手的對壘中并不常見,對此許多球迷認為兩人之間存在「球路相克」情況,這樣說是否有道理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球路相克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
經常打球、看球的朋友們都知道,不同乒乓球運動員與愛好者的技術打法存在很大的區別,相互之間的競技勝負并不是「A贏B、B贏C,A就一定贏C」這麼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對付的打法,也有讓自己頭疼的對手。
而在技術水平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如果出現某人頻繁戰勝或者輸給另一人,甚至從未贏或者從未輸過的情況,我們都可以將其視為「球路相克」。
比如林昀儒曾經打敗過馬龍、樊振東、王楚欽、林高遠等人,至少說明他的實力接近國乒頂尖高手的水準,也具備突破國乒主力防線的能力(并且確實做到了),但是面對林詩棟卻是次次下風、從無勝績,這就絕對不能以水平不行來簡單解釋。
再比如奧恰洛夫贏過樊振東、卻連續輸馬龍二十次,波爾贏過馬龍、卻連續輸樊振東九次,這種情況本身就很反常,將其理解為「球路相克」并無不妥。
其次就打法而言,林昀儒確實有被林詩棟克制的跡象,優勢無法發揮、劣勢被無限放大。
林昀儒的技術優勢是手感好、控制能力強、反手擰拉出眾、左手線路比較靈活,缺點也很鮮明,最大的問題是力量不夠、單板質量上限低,這就導致其反手主要威脅在近台,此外正手殺傷力明顯不足,只能通過連續性和線路變化來彌補不足。
反觀林詩棟,首先他的力量非常大,正手并非獨一無二的頂尖但也在上乘行列,更重要的是反手超強,近、中、遠台都能發力爆沖,質量之高堪稱目前乒壇「天花板」級別的存在。
所以林昀儒在與林詩棟交手的時候,近台反手雙方各有所長,林昀儒占不到太多便宜,有時候還下風;想利用出色的手感控制,但林詩棟台內擰拉起板的能力非常強,很容易就直接進入上旋相持階段,隨后林昀儒的力量便明顯下風;而一旦展開正手強強對抗,林昀儒更無優勢。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林昀儒幾乎找不到多少得分的點,主要靠林詩棟自己失誤贏球,比賽幾乎已經到了「隨緣」的地步,的確非常憋屈。
最后我們必須看到,球路相克可是能長期的、也可能是短暫的,所以林詩棟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如前所說,我們不但能在林昀儒與林詩棟身上看到球路相克的情況,還可以借鑒奧恰洛夫與馬龍、波爾與樊振東之間比賽的例子進行參考,但即便如此,大家依舊能看到某些非長期的「短暫性」球路相克情況。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瓦爾德內爾嚴重威脅國乒,但劉國梁橫空出世、連贏對方六次,但隨后劉國梁卻在2000年連輸三場,而且一次比一次慘,從對方的克星變成了被對方克制。
簡而言之,競技體育向來都是勝負無常的,每一位運動員在不同的階段都可能有新的進步或者退步,此外還有許多事情是他們所不可控的(比如傷病、其他意外等),想要在職業生涯做到一直戰勝某些段位相同的對手本身是非常困難的。
林昀儒畢竟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誰也不敢保證他未來不會找到破解林詩棟的辦法,所以國乒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從零開始」認真準備每次比賽才是常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