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14億公里外探測器傳回資料,科學家:我們被土衛一的表面欺騙了

温晗晗 2023/07/12

用于探索宇宙深處景象的探測器造價一般都極為高昂,製造難度、發射成本也非常高,所以一般我們都是希望這些探測器的使用壽命越長越好,在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功能越強大越大。

如果探測器在奔赴宇宙深處的過程中失去了聯繫或者墜毀,我們一般都會感到極為心痛,但是有一個探測器在墜毀的時候,科學家卻鼓掌歡呼,這是怎麼回事?

凱西尼號探測器墜毀,科學家為什麼歡呼

這個探測器就是凱西尼號探測器,它墜毀在土星,科學家卻感到很高興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的探測器在製造以及發射的過程中可能會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攜帶了一些地球的微生物,如果這個探測器奔赴太陽、金星這樣環境極為惡劣的星球,倒沒有什麼所謂,因為在極高溫的情況下,探測器中所攜帶的微生物是沒法生存的。

但是如果探測器的目的地是一個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那這些探測器所攜帶的微生物可能就會給這些潛在的生命星球帶來了「物種入侵」,即地球的微生物可能會污染了這些潛在的生命星球,可能會給這些潛在的外星生命帶去超乎想象的威脅。在土星系統中,就有很多潛在的生命星球,如泰坦星就可能存在生命。

即使某些可能宜居的星球不存在生命,但是當我們人類的探測器悄悄地將一些微生物帶去這些星球以後,這些微生物可能會在這些環境相對優越的星球生長起來,對于我們人類探索外星生命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困難。

因為當我們在這些星球發現了所謂的外星生命以後,我們不知道這些生命是這些星球本土就存在的,還是探測器帶過去的。想要甄別這些生物是哪裡來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地球的微生物到達一個陌生的星球以後可能會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變異。

14億公里外發現「隱形」海洋世界

在1997年10月15日發射升空的凱西尼號探測器重達6噸,高達7米,由17個國家聯合研製,搭載了27種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儀器,是上世紀最後一個用于行星探索的大型探測器,也是人類進入空間時代以來最大國際合作課題之一。

從搭載的設備數量來看,凱西尼號探測器的功能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參與的國家也非常多,這樣一來其實可以降低研製的難度與成本。

雖然土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不到13億公里、最遠不超過16億公里,但是凱西尼號探測器奔赴土星的飛行路程長達35億公里。這是因為凱西尼號探測器實在是太重了,想要讓它在短短的7年時間內抵達土星,在現有的技術水準下需要使用超過70噸的燃料,但就目前而言,我們人類沒法早出​這麼強大的運載火箭。

所以,凱西尼號探測器不得不使用引力彈弓效應來加快速度。雖然凱西尼號探測器採用的是迂回的飛行路線,飛往土星的行程長達35億千米,但是飛行的時間並沒有因此增加,而且也大大節省了燃料,在2004年順利進入土星軌道,在完成使命以後,為了避免探測器給泰坦星這些潛在的生命星球帶去污染,科學家讓其在2017年9月15日墜毀在土星大氣中,在高壓和高溫下蒸發殆盡,完全投入土星的懷抱。

「死星衛星」或隱藏著內部海洋

土星系統中有很多衛星,除了大名鼎鼎的泰坦星外,還有很多衛星都存在未知的海洋,跟《星球大戰》中的死星相似而聞名的土衛一被稱為「死星衛星」,就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海洋。

發表在《Icaru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凱西尼號探測器傳回的證據表明土衛一在其冰冷的表面下有液體。

研究人員表示,土衛一看起來似乎非常安靜,但是凱西尼號探測器發現這顆衛星出現了奇怪的振動或振盪,這表明這是一個能夠支持內部海洋的地質活躍體,土衛一的內部溫度足夠高,足以形成液態海洋,但又不至于溫暖到破壞衛星厚厚的冰殼,我們被土衛一的表面欺騙了。

研究人員根據探測器傳回的資料,計算出土衛一冰殼的厚度可能達到19英里(大約為31公里)。如果土衛一真的存在海洋,那這代表了一類新的小型「隱形」海洋世界,在它的表面不會暴露出海洋的存在。在土衛一發現了隱藏的海洋世界以後,科學家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冰下海洋是否存在生命。

冰下海洋真的會存在生命嗎?

人類發現這些衛星的時間已經很久遠,也有很多先進的望遠鏡、探測器對這些衛星進行了長時間的觀測,但是我們對這些星球的認識還是微不足道,此前我們可能都沒想到土衛一的冰蓋下存在隱形海洋。

想要在這些衛星厚厚冰蓋下找到所謂的外星生命,真的很難。一方面厚厚的冰蓋直接就擋住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沒法直接看到冰蓋下的景象。另一方面厚厚的冰蓋也讓我們人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法​深入到​冰下海洋看個究竟。

但是從地球的情況來看,這些外星球的冰下海洋可能真的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外星生命。因為在地球的兩極地區也存在一些類似的冰下海洋,在地球冰下海洋的溫度非常低、壓強非常大、沒有太陽光照射,但是在地球的冰下海洋卻存在大量生物。按理來說,那些外星球的冰下海洋可能也存在類似的生物。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