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的人生中,你有好好地活過嗎?不為任何人,只為自己。
這是《我將獨自前行》這本書里,女主角桃子在垂暮之年問自己的問題。
書中,75歲高齡的桃子,在經歷了丈夫去世,孩子長大離開家庭,自己也日漸衰老等種種人生變故之后,才忽然意識到,這一生好像都沒有為自己活過。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幾年,桃子決定真正活一次。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所有的讀者: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自己更重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去做,要為自己而活。
這本書,不僅是一個孤獨者向死而生的心靈絮語,也是一個女人的覺醒與重生,更是每一位女性真實的后半生。
真正聰明的女人,應該都懂得這樣活著。
桃子從小在農村長大,是個非常懂事聽話的孩子。
高中畢業后幾年,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她雖然沒感覺卻也接受了這門親事。
可就在婚禮的前幾天,她逃婚了。
她不管不顧地沖出家門,逃離故鄉,去了東京。因為她總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在遠方等著她,等待她去開啟新的人生,所以她不想把自己困在這個小地方。
一向乖巧溫順的桃子,第一次沒有聽大人的話。
在東京,桃子找到一份在蕎麥店當服務員的工作。
也是在這里,她遇到了周造,邂逅了愛情。
周造和桃子是同鄉,兩個人有著相同的口音和童年過往,一來二去便熟悉起來,相識沒多久就確立關系成為戀人。
周造的出現,像一束光照亮了桃子原本黯淡的生活。
約過幾次會,他們就成親了。
婚后的桃子,一心為丈夫而活。
她時刻觀察著周造,在意丈夫的一舉一動,并使出渾身解數,想為丈夫創造幸福。
丈夫外出工作,她便辭職回家當家庭主婦,全心全意守著丈夫。
她想通過扶持和支撐丈夫,來確定自己在這個城市的位置,從而找到生活的意義和自身的存在感。
殊不知,這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
那是很尋常的一天,周造因為心肌梗死永遠離開了桃子。
周造去世后,桃子的人生仿佛忽然間停滯了。
她時常感覺自己只剩下一副空蕩蕩的軀殼。
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聽到周造的聲音,一切事物都在提醒她,周造不在了,她只有自己了。
她就在這樣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里茍活了十五年。十五年后,歷經浮世滄桑,她才終于想明白:
「這人啊,要是為別人而活的話,就會覺得別扭難受。人還是得張開自個兒的翅膀,在天上自由飛翔,這才是人原本的需求。」
是啊,愛情最好的模樣也莫過于:
兩個人的時候好好過日子,有彼此;一個人的時候善待珍重自身,不負自己。
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是成為頑強的木棉,可以終身相依,也可以永遠分離。
畢竟,這世上還有比愛更重要的東西,就是個人的自由和自立。
桃子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桃子從小就偏愛兒子正司,對正司百依百順。
她希望正司可以繼承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一直以來沒有實現的夢想。
因為她從小生活在農村,讀完高中就因家境困難而終止了學業。
後來,她逃離家鄉去到外面的大世界,本想靠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卻不曾想最終還是早早就結婚,生兒育女,活成了當初最不想成為的樣子,終其一生都和理想的生活無緣。
她不想讓兒子自己的重蹈覆轍,所以她便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教育兒子,全身心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正司對母親這種捆綁式的愛感到不厭其煩,不止一次對她說過:「拜托你別賴在我身上了,我受夠了。」
可是桃子不以為意,她還是一如既往地對兒子傾注著所有的關心。
出于孩子性的叛逆,也出于對母親讓人窒息的愛意的報復,正司沒讀完大學就退學了,退學后也不回家,而是躲著桃子,玩起失蹤,不和她聯系。
就是斷聯的那段時間,桃子突然接到兒子的電話,正司說他挪用了公家的錢,要是被發現就死定了。所以要在被發現之前,把漏洞填回去。
桃子當時就覺得這個人不像是正司,可聽到對方語氣那麼著急,她也顧不得細想,二話不說把將近十三萬的現金交給了一個自稱是正司同事的陌生人。
錢被拿走才知道,這是一場騙局。
多年后,正司在其他城市工作安家,時不時會給桃子打通電話,但幾乎不怎麼回家。就算回去,也沒什麼話和桃子說。
可如今再回想起被騙的這段經歷,桃子還是不覺得后悔。
她甚至說,其實不只是她,很多母親都愿意把錢給兒子花,還愿意讓兒子啃老。
因為就是母親的縱容和溺愛,才剝奪了兒子的生命力,導致兒子活在空虛里。
作為母親,要為這樣的兒子負責。
紀伯倫在《孩子》這首詩中寫過: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深以為然。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也有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
為人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成長,而不是在他們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填補自己的缺憾。
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
丈夫和孩子們都在身邊的時候,桃子的生活全都在圍著家庭轉。
每天早早就起床給孩子做早餐,然后送他們去學校。
送完孩子回到家,又要為丈夫準備衣服,以及送他出門。
送完丈夫就開始忙家務,洗衣掃地,買菜做飯。
到了晚上,就巴巴地等他們回家。
周而復始,完全沒有個人的空閑時間。
加上她性子孤僻,不愛熱鬧,結婚后又辭了職,遠離了社交圈,所以平時幾乎沒什麼朋友來往。
家庭就是她的全部。
後來,孩子長大離開家,丈夫去世,就連養了十幾年的狗也老死了,每天跟她作伴的只有家里頻繁出沒的老鼠。
她整天都無所事事,不知道做什麼,只是不停地想:「從今往后就我一個人了,該怎麼辦呢?」
一個人過日子,她一般都是將就著,得過且過。
家里堆滿了東西卻不整理,書和雜志跟鍋碗瓢盆混在一起;吃飯的餐桌上也全是雜物,就連椅子上都放滿了雜貨,沒有可以下腳的空地。
有時嫌爬上二樓太麻煩,她就干脆窩在一樓客廳的行軍床上睡覺。衣服她都懶得換,穿著膝蓋部分已經磨出洞的運動套裝當睡衣。
她把生活中一切脫離自己掌控的事情,都歸結為「年紀大了」。
年輕的時候,她見到蟑螂和蟲子都會被嚇到尖叫。可是現在,老鼠在家里招搖過市,她都置之不理。
除此之外,她還越發頻繁地感受到孤獨和寂寞。為了緩解這種時刻,她就自己跟自己說話,自問自答。
這樣生活了很多年,桃子才從漫長的歲月中恍然醒悟,發現原來衰老和孤單并不可怕。
因為衰老的過程,實際也是接受失去,忍耐寂寞,并從忍耐中獲得經驗,懂得人生的過程。
想通了,她就決定改變。
她開始收拾打扮自己,出門前會換上合適的衣服,還會往臉上擦粉,然后涂口紅,裝扮體面再出去,哪怕只是去醫院做個檢查。
做完檢查從醫院出來,她還會去常去的咖啡店坐一會,喝喝東西,看看窗外的風景。
心情好的時候,她就下廚給自己做好吃的。
有次在廚房,她搜出一個早就褪了色的鋁制飯盒,那是她上一年級的時候家里給她買的。這麼多年,這個飯盒她一直留著,而兩個孩子的早扔了。
于是她想:「其實比起孩子們,我更愛的還是自己啊。」
所以就算只剩自己一個人,也要好好生活。
好好愛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取悅自己。
從這之后,桃子便更加從容地面對一個人的生活,更用心為自己而活了。
她不再恐懼孤獨和寂寞,也做好了隨時可以離開的準備。
有段話說:
人生而向死,絢爛的是活著的過程。
我們面對逼近的死亡會感到畏懼,但面對未知的、長遠的死亡,應該不必多慮。
過好當下的每一天,以平常心看待每一個活著的日子,就夠了。
是啊,這短短的一生我們終將都會失去,與其擔憂未來,不如專注于現在。
在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地愛惜自己。
即使一個人,也要活得很好,活得美滿。
生而為女人,女性向來被賦予多重身份:
女兒、妻子、母親……
在扮演這些角色,全情付出,取悅別人時,我們常常會忘了自己。
忘了自己也需要被呵護,忘了自己也需要討好。
《無聲告白》里說:「我們終其一生努力,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多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為自己活吧。
在考慮別人之前,優先考慮自己。
傾聽自己的心聲,遵從自己的想法,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后,愿你過得開心燦爛,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