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兩個女兒、嫁給小12歲張倫碩的鐘麗緹怎麼樣了?從她最近所發送的微博中可以看到她的幸福模樣:
她曬出了為丈夫慶生時的家庭合照,照片中,鐘麗緹的女兒們依靠著張倫碩,眼神里透著信任與依戀,一家四口幸福美滿。
作為繼父,張倫碩是稱職的。《爸爸去哪兒》中,他帶小女兒考拉上節目,溫柔從小細節里不經意流露出來:
6歲的考拉不習慣走山路,他背著女兒,一步一個腳印走到居住小屋;
考拉飯量不好,他急了一天,依然耐心十足地詢問:是不是不愛吃爸爸做的菜?
考拉也十分依戀張倫碩。父親不在身邊,她爬上桿子,到處尋找張倫碩的身影;
寒風凜冽,考拉擔心張倫碩冷,用手蓋住他的脖子,還體貼地說「這樣就不冷啦」。
父女倆其樂融融,任誰看了,都不會懷疑他們之間流動著情感,真誠而炙熱。
生父缺席,是每個孩子不可言說的痛,從張倫碩身上,考拉缺失的父愛得到了補償。
他充滿父性關懷的照顧,不同于母親的視角,為孩子帶來一種力量: 堅硬而溫柔、篤定而灑脫。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完美無瑕的好爸爸,但我們都有機會獲得「父性能量」。
即使親情充滿遺憾,成長過程中,溫柔有力量的他們,也給了我們必不可缺的內在滋養。
父愛的本質,是父性的能量
血緣有著神奇的滋養作用,人生最初幾年,生父能夠給孩子充足的愛,往后歲月里,孩子能持續從中獲得力量。
如同銀行賬戶,父親把愛投注進去,孩子懂事成人后,便有資本、有底氣對自己好。
但生父的愛,并不是唯一能得到的父愛。血濃于水的親情不能取代,可父性力量,卻并不僅僅來自血緣關系。
真正的愛, 源自于父親給出的能量支持,而不僅僅是父親的角色。
鐘麗緹一家,就是這樣的代表。
鐘麗緹出生于傳統家庭,父母育兒態度嚴厲,為人母之后,她希望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和女兒像朋友一樣相處。
二女兒Jaden說:希望媽媽能夠年輕25歲,這樣我們就可以當一輩子閨蜜。
母女感情很好,可媽媽也不是萬能的,母性的能量是陰性柔軟的,而父性能量是陽剛有力的,當陰陽能量平衡時,家庭才會更幸福,對于孩子的成長更是莫大的裨益。
在鐘麗緹一家中,張倫碩就充當著「指南針」的作用,為女兒成長指點方向、保駕護航。
他學拳擊、學劍道,用行動向女兒表示:我是有力量保護你們的。
也重視溝通,堅守父親的原則底線:嚴禁早戀。
Jaden學習拉丁舞,張倫碩擔心她和舞伴距離太近,提出早戀顧慮,Jaden心甘情愿換成了爵士舞,同時表達了對父親的愛與信任。
看到女兒的需求,堅定表態的同時,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才是強有力的父愛。
而父愛缺失的人,則有可能會走向相反的方向。
譬如男性過度女性化,自卑無力;女性沉溺戀父情結,迷戀大叔。
一位男性來訪者從小父親缺席,母親性格強勢,年過30,依然無法與女性建立親密關系。
因為他所有的愛都來自身為女性的母親,不知道如何像父親一樣愛女性,對戀愛深感恐懼迷茫;
另一名缺乏父愛的女性來訪者,愛上年長自己12歲的男人。
相戀好幾年,才知道對方已婚已育,所有關于婚姻的承諾都是謊言,這讓來訪者陷入嚴重抑郁情緒里。
他們缺乏的不只是父愛,也有道德意識、獨立意識和高自尊。
人生道路上,沒有一名強壯堅定的指引者,內心便如同浮萍,輕易就迷失了方向……
生父缺席,父愛未必缺席
上天關上一扇門,同時打開一扇窗。 父性功能不僅來自生父,也可以來自于其他男性。
心理學有個術語: 代償性父愛,指父愛缺席的孩子,通過鏈接其他強壯有力的父性角色,獲得父性能量。
這種能量,讓孩子有力量自我整合,內心的自卑與自信達成平衡,重新成為一個完整、健全的人。
演員闞清子就有一個「重男輕女」的父親,雖然幼年家庭健全,但她從未感受過獨生女的幸福,因為父母總是吵架,父親對自己也從沒有好臉色。
闞清子的童年無比苦悶,直到父母失婚后,母親嫁給了繼父,苦日子才結束。
繼父給予闞清子無條件的支持和信賴,《我家那閨女》中,闞清子講道:
她從小就渴望和家人一起放風箏,一直未能實現。繼父察覺到她的愿望,主動陪她一起放風箏。
這一次體貼,成就了闞清子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現實中,不是每個繼父都如此優秀,但父性能量,也可以來自老師長輩、叔叔伯伯。
閨蜜的父親很少陪在她身邊,她記不清父愛的形狀,但清楚記得小學運動會上,所有同學都在吃冰棍,她沒錢買,正眼巴巴流口水,數學老師突然路過,她的腳邊多了一根冰棍。
原來,老師不但發現她想吃冰棍,還察覺到她自尊心強、不肯接受施舍,送得不聲不響。
她看著老師的背影,突然意識到: 這才是父親該有的樣子。
不是每個男人都具備父親功能,盡管人性有不成熟的一面,仍有這麼一個人,撐起我們內心的父親形象;仍有這麼一次善舉,溫暖了我們整個童年。
從小缺愛的人,依然可以獲得療愈
雙親家庭的孩子,或許熟悉這麼一句話: 中國典型的傳統家庭結構,是爸爸消失,媽媽喪偶式育兒。
爸爸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忙于工作很少陪伴、父母吵架氛圍冰冷、長期出軌不住家里、家暴酗酒令人懼怕……
缺席,不止生活缺席,也有父子、父女之間情感鏈接的缺失。由于沒有父性力量支撐內心,孩子會比同齡人更自卑、不安。
演員夏雨說,自己的父親多年缺席陪伴,這為他帶來強烈的自卑感,仿佛生來就不自信。
自卑的根源,是內心沒有可靠的父性能量支撐,就像沒有避風港的小船,稍有風浪便會搖搖欲墜。
遼寧一位40多歲的父親,由于忙于工作忽視陪伴,導致兒子患上厭學癥,休學在家整日頹廢。
「再這樣孩子就廢了」,為了讓孩子改變,他做出決定:辭職帶孩子走遍中國!
父子關系,在旅行中發生變化,曾經面對面聊不出一句話,旅行結束后可以勾肩搭背暢所欲言。
兒子也脫胎換骨,最初鞋帶都系不好,旅行結束后,不但主動復學、做家務、還能為父親做一頓大餐。
充滿父性力量的支撐,讓孩子人格層面發生改變。
缺乏父愛的孩子,一直在追逐爸爸的影子,但真正的父性力量,能讓孩子成為父親的樣子。
有人說:父親是孩子第一個英雄。
如果母親是避風港,父親就是鐵盾牌。
勇敢、獨立、灑脫……那些生命中堅強的精神力量,隨著父性力量灌注,成就了堅定的自我內核。
內化積極的父性能量人和飛蛾一樣,有「趨光性」。內在缺什麼,外在就會不停尋找。
有時,我們找到了正面父親角色,卻尷尬地發現:我好像無法與他建立良好關系,也無法從中獲得力量。
那是因為,鏈接兩人的精神通道還沒有建好。身邊有優秀男性,我們或許不再那麼寂寞,但只有把外在支撐變成自我力量,內在的父親形象才能立體起來。
這需要我們有能力 去內化、去整合。
達到這一步,首先要學會: 像被父親照顧一樣,照顧自己。
父親式照顧不同于母親,他為我們制定規則。比如:人人都愛顏面,如果做了傷人面子的事,必須承擔后果;同樣的,如果有人傷害我們的面子,也要做出反擊。
內在父親也為我們提供保護:獨自出遠門,他提醒我們規劃好旅行路線,查閱好道路交通,盡可能規避風險;
水管破了、電燈壞了、電腦死機了……他提醒我們上網查詢修繕方,學會技巧,讓日子越過越順暢。
「你想要怎樣的父親,就去成為怎樣的人」。父親無力陪伴你,但理想父親的影子一直陪伴著你,最終,你也會變成他。
內化父性力量的第二步, 是建立可靠的父性支持系統。
所謂「可靠」, 是指在保持性別邊界的前提下,禮尚往來,保持友誼和親情關系。
它不需要雙方有太多生活交集,逢年過節問候一聲,遇到困難時向他求助,事后不忘回禮。
男性建立社交的方式,行動大過交流。與認可的父性角色保持聯系,能夠讓你處在父性的保護罩之下,雖然溝通不多,但只要真誠以待,對方獨屬于男性的關心方式,便可以驅散你內心的不安。
第三步,用父性力量去幫助他人。
國外一名中年男性Rob,專門錄制「如何修電扇」這類生活視訊,幫助171萬網友解決生活瑣事,被粉絲親切地稱為「全民老爹」。
Rob有一個糟糕的父親,他不想活成第二個父親,便為自己勾勒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友善溫柔,行動力強,充滿愛心。
成年后,Rob活成了理想父親,他將父愛分享給每一個有需要的人,同時也回饋了自己。
給自己充足鍛煉機會,走向對的人生道路,學習技能發展自我潛能,讓全世界看到自己的價值感……
若你正走在這條路上,就不要害怕孤單。「父親」一直陪伴著你,他幫助你越來越獨立、強大、勇敢、有主見。最終,你也會和他站在同樣的高度。
父親帶來的痛,最終通過「父親」得到治愈,支離破碎的童年,被更強大的自我意識包裹,我們得到了成長,也學會了愛。
如同那句膾炙人口的話: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人。請你務必,隨時都在尋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