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瓦曾經說過:「一旦出于驚人的 偶然,給了一個女人通常給予男性的機會,她也可以達到和男人一樣的高度。」
1908年,德國女性才被允許上大學。1965年,法國已婚女性才有權開設個人銀行賬戶。1929年,中國才第一次從立法上明確規定,女性擁有與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人類文明史六千年,女性擁有與男性同等權力的歷史,不過百年。在這短短的百年時間里,全世界的女性身體力行地證明了波伏瓦的觀點:女性并非無能,只是缺乏機會。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她寫的《第二性》,鼓舞了千千萬萬的女性成為她們自己。
作家凱特·柯克帕特里克根據波伏瓦生前的日記、書信等材料,還原了她的一生,寫出了《成為波伏瓦》這本著作。
《成為波伏瓦》被譽為迄今為止最好的波伏瓦傳記,它從家庭、生活、人際關系、思想、愛情等多個角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愛的波伏瓦。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本書,一起感受波伏瓦的魅力。
獨立思考
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個勇敢而率真 的靈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觀照,用自己的心去愛,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不做影子,而做人。」
波伏瓦就是這樣一個勇敢而率真的靈魂。
波伏瓦的母親控制欲極強,從小就對她進行嚴格的道德管教,不讓她做不得體的事,說不得體的話。母親還會偷看她的日記,拆封波伏瓦的所有信件,把她認為不合適的信直接扔掉。
波伏瓦的父親是落魄貴公子,破產之后眼高手低,又愛面子,不肯做基層工作,思想又非常傳統,覺得女孩子不應該有太多「像男人一樣的」想法。
隨著波伏瓦逐漸長大,父母開始堅決反對她看書、學哲學。他們希望波伏瓦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比如圖書管理員。
可波伏瓦決不妥協,她采取了沉默對策,不管父母怎麼說,她都沉默以對,家里的氣氛越來越尷尬,最后父母無奈讓步,讓她學了哲學。
波伏瓦曾經想過,放棄一部分自我,做父母眼中的端方淑女,按照父母的規劃,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
但經過深思熟慮和長久的內心掙扎,她還是選擇了按照自己的思想去過一生。接下來,波伏瓦潛心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向父母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1929年,21歲的波伏瓦成為了有史以來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最年輕的人,也成為了法國史上第一個在男子學校教授哲學課的女教師。
很多女性面對父母的掌控欲,都會 選擇投降,服從于父母的安排。但這樣的妥協,有可能會斷送了你真正理想的生活。
而小編覺得,女性獨立的第一步,就 是分清楚什麼是父母的意愿,什麼是自己的意愿,然后從原生家庭的掌控中獨立出來,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
就如伍爾芙所說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在愛情里,也要保持清醒
18歲的波伏瓦在日記中寫道:「關于愛情,我憎恨幾樣東西。其中一點便是,人們從來沒有要求男性像女性一樣,把愛情當做自 己的畢生理想。」
波伏瓦從小看到了她母親為家庭的犧牲。她說:「我的母親一面強迫自己不斷地犧牲和奉獻,一面苦苦對抗自由被剝奪的痛苦。」在她看來,沒有人可以一邊自我犧牲,一邊心里不覺得苦。
因此,她認為,真正的愛情,是雙向的回饋,而非單向的犧牲。真愛建立在兩個自由的靈魂上,任何一方都不會放棄自我,也不會傷害自身。
波伏瓦的一生有很多情人,其中有一個叫阿爾格倫的美國作家,根據往來信件來看,她最愛的便是這位了。波伏瓦去世的時候,手上都戴著阿爾格倫送的戒指。
可是阿爾格倫曾經幾次求婚,波伏瓦都拒絕了,因為距離。波伏瓦無法離開她創作的土壤——法國,而阿爾格倫也不能離開美國。
當阿爾格倫在信里指責波伏瓦只想著自己,不愿意為他做出犧牲的時候,波伏瓦寫道:「你不能指望我像一臺順從的機器那樣做出反應。」
波伏瓦以為兩個人的關系會到此為止,但實際上,這段異國戀持續了將近二十年。每年他們會共同生活一個月,也會去探望對方,以及保持書信往來。
很多女性會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事業,而且男性也默認女性應該在距離問題上做出妥協,可是這樣的犧牲,真的是心甘情愿的嗎?
如果波伏瓦當時為了愛情,放棄了自己創作的土壤,那麼《第二性》這部經典可能就不復存在了。
小編覺得,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都有追求人生高度的權力。不應當因為是女性,就默認自己是該放棄自我,做出犧牲的那一方。
親密關系里,兩個人應該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存,就像《致橡樹》中所說的:「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 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人生的底氣
來源于專業的素養
俗話說:「萬貫家財, 不如一技傍身。」
波伏瓦的父親是破產的貴族,家財散盡后,通過婚姻獲得經濟支持,并不如靠她自身的能力可靠。
1938年,波伏瓦寫的《精神至上》先后被兩家出版社退稿。此時男友薩特的作品《惡心》卻廣受好評。此時波伏瓦的父親嘲笑她的作品一直沒出版,只能做一個無名小卒。
這本書的失敗,并沒有擊垮波伏瓦,因為她同時還有一份職業,就是在莫里哀學校教書。她講課的功底非常好,經常直接脫稿講課。她給學生們講笛卡爾、胡塞爾、伯格森和弗洛伊德。學生們都很喜歡她。
就這樣,她一邊教書,一邊繼續思考,提升并完善自己的理論,終于在十年之后寫出了《第二性》,解決了在《精神至上》中沒有解決的問題。
人生在世,擁有一技傍身,才能在困境中,有底氣翻盤再來。
「緩稱王」的前提,是有堅實的技能作為抵擋風險的墻,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作為積蓄的余糧。尤其是準備走入婚姻的女性朋友,更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技之長。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寫道,主人公娜拉在經歷了一場家庭變故后,終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實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在莊嚴地聲稱「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之后,毅然走出家門。
魯迅先生又進一步發問:「娜拉出走之后會怎樣?」他認為,娜拉走后,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可如果娜拉具備一技之長,擁有讓她吃飽飯的本事,那她既不會墮落,也不會回頭。
一個有一技傍身 的女人,就有底氣走出命運的泥沼。
發揮主觀能動性
創造自己的生活
阿爾弗雷德・富耶曾經說過:「人不是生來 自 由,而是變得自由的。」
自由,是需要我們去爭取的。很多人信奉宿命論,覺得一切都是注定的,沒法改變的,但波伏瓦認為,這只是一種自欺。
根據波伏瓦的回憶錄,在20世紀30年代,她和薩特一起想出了「自欺」這個概念。自欺,是一種逃避自由的方式。
薩特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服務員認為自己永遠只能當服務員,這是一種自欺,因為他否認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同樣的,如果他試圖去做個CEO,那就是另一種自欺,因為他忽視了自身的局限。
把這里的「服務員」換成「女人」、「黑人」、「猶太人」也同樣適用。
就拿女性來說,身為女人,不應該因為自己是女人,就放棄了堅強和獨立,放棄了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同樣的,女人也沒有必要和男人比,不顧自身的局限,強迫自己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波伏瓦說:「解放女性,意味 著不再把她禁錮在與男性的關系中,但并不是割裂這種關系。」
小編覺得,女性的自由,就是發揮自己的優勢,做自己擅長和熱愛的事業,過一種舒心自在的生活。 每天都想辦法讓自己更好,讓身邊的人更好。追求愿意追求的,放棄那些應該放棄的,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
同時也要認清自己的局限,不 強求外界,不強迫內心,在可以改變的范圍內,創造,再創造,實現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
女性獨立,則天地皆寬
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想的 女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不管在家庭、愛情還是事業里,保持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方能在人生的重重關卡里,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世界對于女人來說,依然存在很多不公,但我們依舊可以在限制中尋求自由,戴著鐐銬跳舞,創造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