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盤點一下,斯諾克單局限時賽,自2017年成為排名賽后,給排名賽數據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和沖擊。
1. 6位新排名賽冠軍
(2018年冠軍喬治烏。)
自2017年始,斯諾克排名賽產生了17位新的排名賽冠軍,而其中有6位來自單局限時賽,占比略超1/3。這6位單局限時賽冠軍,先后是邁克爾-喬治烏、泰猜亞-恩諾、邁克爾-霍爾特、侯賽因-瓦菲、克里斯-韋克林和湯姆-福特。而單局限時賽從2017年至2024年,共9屆賽事,出產6位新排名賽冠軍,出產率奇高。而且,這6位新冠軍,至今沒有人在其他排名賽上拿到過冠軍。另外,2018年冠軍喬治烏,2019/20賽季結束降級后,至今還沒打回職業。
2. 低排名決賽球員
在斯諾克排名賽史上,決賽無TOP16球員的決賽次數,共25次;自2017年以后,排名賽決賽無TOP16球員的決賽次數,是17次,而單局限時賽占了6次,分別是2017-2020、2023和2024年,占比又是超1/3。
作為排名賽的9屆單局限時賽,只有3屆在決賽上看到TOP16球員,只有一屆TOP16球員奪冠(2023[冬]的馬克-艾倫)。
如果把排名標準再提高,排名賽決賽雙方球員世界排名均在32位之外的決賽次數,歷史上共有4次,而其中兩次都發生在單局限時賽上(2019年和2023年[春])。
另外,在2023年[春]和2024年單局限時賽上,出現了兩位超低排名的決賽球員,排名第109位的朱利安-勒克萊爾和第100位的利亞姆-格雷厄姆。如果這兩位奪冠,都將打破1993年亞洲公開賽大衛-哈羅德以第93位世界排名奪冠的最低排名球員奪冠紀錄。盡管,這個紀錄沒被打破,但只要單局限時賽作為排名賽存續下去,破紀錄估計是早晚的事。而且,自1998年大獎賽,傅家俊以第377位的極低排名殺入決賽后,也只有這兩次,出現排名100位以后的球員殺入排名賽決賽。
從決賽再往下拉,排名賽半決賽無TOP16球員的次數,歷史共11次,單局限時賽占了4次;排名賽八強無TOP16球員的次數,歷史共4次,單局限時賽占了3次;排名賽16強只有1位TOP16球員的次數,歷史共3次,單局限時賽占了2次(2017和2024)。
3. 單局限時賽應不應該成為排名賽?
拉這些數據,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把單局限時賽拉入到排名賽的數據統計后,排名賽的數據統計嚴重注水。這個問題,我在舊文「數據統計那些八強半決賽不見TOP16球員的斯諾克排名賽」中提到過,其導致排名賽數據統計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受到沖擊。
比如,現在查格雷厄姆的排名賽最佳戰績,數據會顯示決賽(單局限時賽);但這個決賽代表該球員的真實實力嗎?格雷厄姆上賽季轉入職業后,在普通排名賽上的最佳戰績只有一次32強(2023年蘇格蘭公開賽),而且還是在首輪火箭奧沙利文臨時退賽的情況下。這個賽季,格雷厄姆拿到單局限時賽亞軍后,還在保級圈里苦苦掙扎。
那麼,單局限時賽應不應該成為排名賽?
個人以為,可以成為排名賽,這樣可以激勵球員參加單局限時賽,球員所獲獎金也會計入排名;但應該像以前的做法,把單局限時賽列為小型排名賽,也就是相關數據,包括排名賽冠軍數據、最佳戰績等,不納入普通排名賽(以前有大小排名之分的時候,又稱為大型排名賽)的數據統計。
當然,這個建議世界斯諾克WST是不會采納的,很多對排名賽冠軍望眼欲穿的中低排名球員,也是不會同意的。在實際利益面前,數據統計的科學性、嚴謹性,關甚鳥事。所以,本文也就是吐吐槽,無法改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