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來自何方?
很長一段時間里,不管是科學界還是民間,大部分人都傾向于認可「奇點大爆炸」理論,這當然也是科學界迄今為止的「主流思想」。
那為什麼現在忽然又出現了質疑「大爆炸起源」聲音呢?
這個原因還要從不久前美國NASA「韋伯航天望遠鏡」的新發現開始說起。
大爆炸學說最早是比利時科學家「愛德華·勒梅特」和「埃德溫·哈勃」教授創立的。
在這之前關于宇宙的起源一直有諸多頗具「幻想」色彩的假設,但這些假設往往都是建立在狹隘的科學理論模型上,沒有在更巨觀的宇宙結構中被證實。
直到哈勃望遠鏡發現了天體之間的「紅移光譜」,這才讓科學家們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宇宙一直在不斷的膨脹,所有的天體都在遠離彼此。
由「紅移效用」反演宇宙的起源,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圖影,那就是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是從無限密度的「質量點」中誕生的,同時在一股強大的「作用力」下不斷地向更遠處時空移動。
這個圖影很自然的就是「爆炸」的樣子,于是宇宙的起源就這樣被「暫定」為「大爆炸起源說」。
但是想要這個理論在科學上完全站得住腳,僅憑天體之間的紅移效應還遠遠不夠。
我們需要根據大爆炸的現象模擬更多的星系變化,并通過天文望遠鏡在宇宙中找到對應的天體現象,這樣才能讓大爆炸理論「自圓其說」。
于是科學界就把關鍵的證據鎖定在「星系融合」的觀測上。
從理論角度來講,宇宙在大爆炸的早期正是其空間、時間、物質高速碰撞移動的過程,早期的宇宙星系幾乎不可能在如此巨大的沖擊作用下「冷卻融合」。
只要發現了這個證據,奇點大爆炸理論就能更加穩固。
可就在不久前,NASA的韋伯航天望遠鏡通過測距定位觀測,發現一個編號為「GHAz2」的融合星系(距地球約134億光年),它是誕生于大爆炸4年以后的「原初星系」。
按照「奇點大爆炸」的理論在這個時間節點是根本不可能出現星系融合現象的,可韋伯望遠鏡對該星系的觀測結果恰恰相反。
融合星系通常意味著是和銀河系一樣擁有穩定結構的星系,這種呈現「螺旋樣式」的星系只有在大爆炸余波穩定以后的15億年才可能誕生。
如果宇宙真的是「奇點大爆炸」孕育的,那麼早期的星系只能是「不規則」的引力模型。
所以韋伯望遠鏡看到的結果和大爆炸理論的預言「背道而馳」,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恰恰說明了我們的宇宙起源另有緣由。
僅憑這一個發現還是不足以撼動宇宙大爆炸學說,所以NASA航天局的負責人宣稱已經開始針對性的在宇宙早期圖影中篩選證據。
如果有更多的相關事件被找到,那麼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奇點」理論恐怕真的要改寫。
要知道很多權威的科學家從一開始就不接納哈勃等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結論,現在有這麼好的契機,當然要集中發力找到宇宙起源的新證據。
屆時天文學、宇宙學甚至是整個科學界都要「熱鬧」起來了。
其實宇宙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懸為未解的謎題,沒有哪個科學家敢說自己知道宇宙是從哪里來的,這雖然不妨礙我們從理論角度對它進行猜想,但沒有定論的科學發現往往會引起許多的爭執,只有在爭執中不斷的發現新的證據來填補理論缺失,我們才能得到一條真正可用的「宇宙定理」,量子力學是如此、相對論是如此,宇宙大爆炸學說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