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6日,美國宇航局發布的一條消息瞬間讓天文相關人士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們在M3星團觀測到一顆白色光球。
經過推測計算,這顆白色光球是一顆正在向地球飛行的彗星,直徑超過140米,時速達到20萬公里。對這顆巨型彗星,學術界眾說紛紜,不少人對彗星的形成產生了猜測。
彗星是怎樣形成的呢,如果降臨又會造成什麼后果呢?
《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有一項報告指出,彗星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物質,用于行星與太陽之間的熱交換,通常在夜空中看到的彗星是閃爍著光芒,熠熠生輝的。
但是彗星一開始并不是一個發光的物體,它是以太陽為左焦點做橢圓運動圍繞太陽旋轉,當彗星靠太陽時,由于受到太陽溫度的影響,彗星上的塵埃和表面液體被熱量蒸發,圍繞在彗星周圍,然后在慣性的作用下形成了絢麗的拖尾,這就是彗星的由來。
那麼彗星降臨在地球會發生什麼呢?我們先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類比一下彗星的著陸。首先要明白一個物理名詞「沖量」,顧名思義就是力對時間的累計。
一顆質量為m的石頭從高樓落下來,經過重力加速度g加速后,隨著時間的流逝,速度越來越大,它的「沖量」也會隨之增大,接觸物體所造成的形變也會增大,這就是常說的揮起拳頭打人為什麼需要往后蓄力再掄過去才更疼。
將沖量定律用在彗星上,彗星的質量本就很大了,而且經過引力加速度和長時間的加速后,沖量的累積已經積攢到了一個很大的數字,一旦與任和物體有所碰撞,那麼巨大沖擊力所造成的沖擊波會掀飛最大半徑的任何事物,半徑與沖量有關。
其次,撞擊激起的灰塵會遮蔽大氣層,使太陽光無法直射到地區,失去了太陽光,植物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空氣質量將會急速下降;失去了太陽熱,地球失去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將會陷入冰河時代,對生物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這個說法并不是空穴來風,國際地層委員會的研究發現,白堊紀的恐龍很可能就是死于隕石的撞擊,有四點可以佐證:
一是就當時的氣候條件出發,其生存條件利于恐龍的繁衍生存。
二是在恐龍化石所在土壤內并沒有發現病毒的存在,所以不可能大規模死于疾病。
三是化石周圍存在密集的隕石坑洞、最后一點也是關鍵性的一點,有關科學家就地球板塊運動做出了研究推測,恐龍滅絕后,板塊發生了巨大的偏移,很可能是外界力量的干擾。
人類的應對措施
那麼隨著這顆代號為「BB」彗星的靠近,人類有沒有什麼對策呢?答案肯定是有的。
如果事情真的到了最壞的那一步,人類將會發射一個火箭前往能夠足以偏移彗星路線的有效位置,使得彗星改變飛行路徑,而不撞向地球。
另外,設立太空觀測站,將人造衛星清楚的捕捉到每顆隕石的運動軌跡換算成數據,將這些數據整合分析後來得到一份精準的規律歷,然后在借此來對威脅做出精準的判斷,最后做出精準的措施。
但是,在人類滅絕這種壓迫面前,火箭真的能夠發揮作用嗎,如果不能的話,人類的命運又將怎樣發展呢?
專家預測想要擊碎這塊彗星,那麼就必須要應對物體的質量和沖量的積與彗星相匹配,如果只是做到偏移它路線的話,只需要在它側面給他施加一個臨界短暫力就行了,但是要做到這一點的話,人類就會付出大量的資源,可能會使地球的壽命大幅減少。
所以,在這個矛盾上,研究人員基本上分成了兩派,一方靜觀其變,一方制作能夠偏移彗星的武器,兩方形成了對峙局面,因為一時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經過協商之后,最終還是確定不采取大規模強行操作。
可喜的是,這顆彗星的逼近,它的前進路線幾乎和人類的預測一樣,也就是說它會在地球上空掠過,不會降臨在地球,這讓天文人員松了一口氣,而且當時最新的觀測顯示,以地球的引力無法吸引這顆高速飛行的衛星,因為在太陽系里面,很多行星比地球的引力都要大。
如果這顆彗星要在太陽系以內著陸的話,那麼也大機率不會降落在地球,這個消息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人類對宇宙未來的期望
2021年12月12日,這顆代號叫「BB」的彗星終于來到了地球上空,如果你當時恰逢在一座高山上露營度夜,當你睡不著的時候打開天窗,看著浩瀚星空,那麼你有幸見證非常奇特的一晚,你會看見一顆比任何星星都要明亮的綠色的彗星飛過你的頭頂。如果你懂浪漫,那麼彗星上會承載你的愿望和希望。
值得慶幸的是,這次的彗星并沒有撞上地球,而是經過三天的逗留,最終遠離了地球上空,此次彗星危機暫時解除,為什麼叫暫時呢?
是因為宇宙中仍然存在著許多飄忽不定的小行星以及隕石帶,它們隨時都可能沖破束縛,可能在某一個深夜,人類毫無察覺時,地球遠處的一顆隕石悄悄改變的運動軌跡......
要知道宇宙中存在許多的未知,人類在浩瀚宇宙中十分渺小,根結到底,還是科技水平太落后了,對宇宙的認知也尚淺。正是處于一個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更不能放棄對宇宙的探索,雖說宇宙很大,但人類的心卻更強大。
看著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的人類,在面對未知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底氣,不再像以前隕石降臨在白堊紀時遠古生物那般的無力。
就目前取得的科研成果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從天文望遠鏡的誕生,到宇宙觀測站的建立,最后成功實現了登月計劃,這無疑讓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前進了一大步,最后,希望人類不負初心,在困難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