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氣象界公認可以列入「值得深入研究的颱風個案」今年第11號颱風「楊柳」(Podul)在各預測不看好的情況下,一路增強至中颱,以巔峰狀態登陸並穿越南台灣,過程中數度避開不利環境,最終二次登陸福建。中央氣象署公布楊柳的衛星雲圖,直指楊柳直球對決台灣本島「一路果決、速度之快」,讓網友也不禁大呼「是第一個沒被擊敗的颱風」。
氣象署14日晚間公布中颱楊柳過境台灣的衛星雲圖,顯示楊柳自台灣東南東方海面沿西北西方向移動,逐步接近台灣,並于8月13日下午1時左右在台東縣太麻里附近登陸,隨後于當日下午4時左右,在台南市七股附近出海。由于移動速度迅速,出海後仍維持中度颱風強度,持續朝西北西方向前進。直到同日晚間11時才逐漸減弱為輕度颱風,並于14日凌晨約0時在福建地區再次登陸。
▲看到中央山脈了嗎?楊柳一路閃避不利環境衝衝衝。(圖/中央氣象署)
氣象署指,楊柳從太平洋遠方一路西行而來,在接近台灣時強度增強至中颱,並直球對決台灣本島,「一路果決、速度之快、毫不拖泥帶水」,衛星影像中,颱風接近台灣時,颱風眼附近環流先掃過蘭嶼、綠島後,颱風中心于13日下午1時左右在台東太麻里附近登陸,隨後相當快地,大約3小時過後,也就是下午4時左右,就從台南七股附近出海了。
由于颱風移動非常迅速,加上登陸的位置較為偏南、避開台灣山脈最高聳的區域,整個環流結構受地形破壞有限,出海後仍維持中度颱風強度,持續朝西北西方衝衝衝,到當日晚間11時接近中國近岸時才逐漸減弱為輕度颱風,並于14日凌晨登陸中國福建。
和過去颱風比較,氣象署表示,山陀兒、丹娜絲登陸台灣後結構明顯被地形破壞,在陸地上就逐漸魂飛魄散,但楊柳颱風卻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型態,就算遇到阻礙,「依然不屈不撓地奮勇向前」。從科學上來說,每個颱風都有獨一無二的特性,會受到當下大氣背景環境、路徑移速、本身結構強度、地形等種種因素及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氣象署最後表示,雖然楊柳颱風匆匆快閃,但畢竟是具有一定威力的颱風,仍然造成了不少災害和損失,7月至今,台灣承受了許多次強風豪雨的衝擊,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我們真的很渺小。
▼楊柳3小時快速通過台灣,仍維持強度。(圖/翻攝NO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