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上億年都沒有演化出高等文明,因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它們并不需要,也不具備這種能力,而人類是不得已而為之。
人類為什麼會演化出智慧
人類出現高等文明是以有高度復雜的大腦為前提的,而大腦演化更是曲折離奇。從目前的人類起源主流學說,單地起源說來看,人類是從東非誕生并且在東非演化出智人種最后征戰全世界。
物種的進化源于遺傳的變異,然而遺傳變異的方向是隨機的,所以關鍵因素在于變異是否能與環境的變遷匹配。在單地起源說中,人類始于猿類,而環境變遷的因素是東非大裂谷的出現,改變了東非的氣候。原本茂密的森林被草原所替代,這種生態系統的巨大變化,導致了東非的環境因素由森林的自然選擇改變成草原的自然選擇,其中人類的祖先猿類由于樹木的減少不得已只能下地生活。
為了適應地面,它們開始了經過幾百萬年的試錯。樹上到地面并不僅僅是地形的區別,同時還會涉及到生態位的改變。原本是樹上高高在上的王者,但它們沒有地面上快速奔跑的身體結構。原本與大型野獸井水不犯河水,但落到地面,弱肉強食少不了。
(以人類為食的劍齒虎)
在綜合了各類因素,一種演化方向在種群中脫穎而出,即直立行走。這種的變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主觀意愿上的。這是一種生與死的考驗,種群中每次出現隨機的變異就會在環境中進行試錯,優勝劣汰。這是多次基因變異進行累加的結果,或許有更優質的方案,然而這樣的變異并沒有隨機出來。
(人類的祖母——露西,猿類過渡到直立行走的代表)
直立行走的變異具備了幾個主要優勢:比四足行走更節約能量;騰出的雙手更便于在野獸來襲時抱著幼崽轉移陣地,并且可以利用工具,甚至制作工具從而更有效率的獲取食物;有較高的視野可以偵察野獸出沒。
無論是節約能量、獲取能量效率,還是防御野獸,其本質都是為了生存,這也是一切生物的宗旨。
從馬后炮的觀點來看,直立行走也為高等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沒有提前改變結構演化出直立行走,以猿類的四足行走的結構來看,即使猿類出現大腦相關基因變異,較大的頭顱也沒有支持點,最終只會是曇花一現,因為擁有智慧的四足行走猿類大部分會因為頸椎病而淘汰掉。
較大的腦容量是一把雙刃劍,是高度復雜的神經網絡,給予智慧的同時也代表著巨大的能量消耗。從歷史博弈來看,擁有更高的智慧從而獲得更多的能量的進化方式戰勝了保守節能派,可見在能量緊缺的情況下,一味的防守并不是好的選擇。
較大的大腦,代表更高效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動手能力、抽象能力,因此猿類可以在野獸面前減少傷亡,動手能力的增強使人類可以放大自身武力,從挖掘根莖植物為食轉變為團結協作圍捕獵物,而肉類給人類帶來的蛋白質又進一步促進人類大腦發育,形成正反饋,于是人類具備了從低級消費者躍遷到頂級掠奪者的基礎。
人類開始不再為食物發愁,于是社會出現了分工,一部分為種群持續供應能量,一部分騰出了時間精力開始研究藝術、科技、人文,這才有了人類的高度文明。
(早期智人壁畫)
恐龍為什麼沒有演化出高度文明
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是因為它們正好處在了一個好時代,可以說恐龍都是富二代。地球上平均每隔1.5億年就會出現大冰期,每次大冰期地球都會出現大量冰川,溫度驟降。24億年前的休倫冰期,地球更是演變成一個雪球,冰川從兩極一直覆蓋到赤道。
(休倫冰期,雪球地球)
每次大冰期出現環境更迭,食物匱乏、物種大洗牌,而人類誕生于最后一次大冰期的尾聲。在大冰期與大冰期之間的間冰期,環境長期的穩定,甚至兩極都不見冰川,森林茂密,動物不愁吃喝,恐龍就生存在地球最后一個間冰期之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恐龍的字典里就沒有「憂患」倆字,食草恐龍出生:「哇,滿地都是植物隨便吃」,食肉恐龍出生:「哇,滿地都是爬行的肉」。充足的生產者和陽光造就了恐龍史無前例的體格。
反觀人類,棲息地變遷,野獸的口糧,生不逢時,處處是憂患,最早的猿類只是為了在狹縫中生存才有了有別于其他物種的演變方向。
恐龍時代,生態相對穩定,物種演化的方向也較為穩定。如果有一只恐龍基因突變,有了比其他恐龍較高的智商,這并不能讓它在種群中凸顯出生存優勢,更大的能量消耗反而是劣勢。無法突顯基因優勢,種群就不會忘這個方向演化,自然也就不會產生高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