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康芮」才剛離開,還沒完全放下心頭的陰霾,下一個颱風的陰影似乎又要浮現了。根據氣象專家吳德榮的最新分析,目前在菲律賓東方海面上,一個熱帶擾動正在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很可能會增強為颱風。隨著系統的發展,未來一週這個可能的新颱風將對台灣天氣帶來何種影響?路徑如何?現在就來深入分析!
吳德榮指出,目前的熱帶擾動位于菲律賓東方海域,根據最新的歐洲數值模式(ECMWF)和美國模式(GFS),顯示到了週五(8日)晚上8點,這個熱帶系統可能會發展成颱風。雖然距離台灣仍有一定距離,但它的潛在路徑卻值得密切關注。
該系統可能會在台灣東南方海面上「迴轉」,也可能會穿過呂宋島,向西進入南海,這些動向將影響台灣東部和南部的天氣。若路徑趨近台灣,它可能會和東北季風產生交互作用,進一步增強降雨,形成大雨或豪雨。
北部地區(基隆、台北、新北、桃園)
預計在週二(5日)至週四(7日)期間,桃園以北地區將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會,尤其在週二會較為明顯。週三、週四天氣稍微回穩,降雨會減少,但北海岸地區仍可能多雲,伴有零星降雨,建議外出時攜帶雨具。
東部地區(宜蘭、花蓮、台東)
東部地區也會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週二起局部地區有短暫降雨的可能,並持續到週四。宜蘭地區在東北季風期間容易有較明顯降雨,花蓮和台東則降雨較為分散。隨著熱帶擾動接近,這些地區的降雨可能進一步加強。
中南部地區(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
中南部地區相對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較小,週二至週四期間多為晴朗穩定的天氣,偶爾多雲。若熱帶擾動進一步靠近,南部沿海地區需提高警惕,並留意最新的氣象報告。
外島地區(金門、馬祖、澎湖)
金門和馬祖地區也會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週初至週中可能有局部降雨,風勢稍強。
澎湖地區則較為穩定,但隨著熱帶擾動可能靠近南海,澎湖的風浪可能會增大。
若熱帶擾動在週末之前靠近台灣,不僅會帶來颱風般的降雨,更可能與東北季風交互影響,導致強降雨。
尤其是台灣東半部地區,包括宜蘭、花蓮等地,屆時可能出現局部大雨或豪雨的情況。對于山區來說,須警惕可能引發的土石流與山洪,當地居民和戶外活動愛好者應密切注意氣象預報,儘量避免在高風險地區逗留。
氣象專家提醒,這波東北季風在週三、週四會稍微減弱,但若熱帶系統在此時接近台灣,會重新激起降雨,尤其在東半部和北部地區,將會出現不穩定的天氣,甚至有劇烈降雨的風險。
可能有不少人好奇,都已經進入11月秋冬季節,為何還會有颱風?天氣風險公司氣象部經理吳聖宇解釋,這與今年的「反聖嬰現象」有關。由于南海和菲律賓一帶的海溫較高,這些溫暖的海水為熱帶擾動的生成提供了能量,因此,即使在11月、12月,也可能出現較為活躍的熱帶擾動現象。
吳聖宇指出,其實西北太平洋到南海區域,一年四季都可能產生擾動或颱風,只是當海溫偏高時,擾動的發展更為活躍。而這次的熱帶擾動活躍區域正好接近台灣南方海域,這也意味著若形成颱風,對台灣的天氣可能會產生影響。
在這個多變的季節裡,天氣狀況瞬息萬變,台灣居民務必保持警惕,隨時關注天氣預報。即使颱風尚未正式生成,這波東北季風的影響已在即,若熱帶擾動發展,將進一步加強天氣的劇烈變化。希望大家在這樣的天氣中保持安全,並以最佳的準備迎接任何可能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