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意外,誰都不希望自己是窮人。
可是,貧窮就像影子,跟隨著我們。一些富有的人,指不定哪天就回到了窮人的圈子。
想要擺脫窮困,「狠狠賺錢」就是最好的方法。
問題是,很多人慌不擇道,餓不擇食,導致進一步變窮。
正如培根說的:「金錢是個好仆人,但在某些場合也會變成惡主人。」
建議大家,貧窮時,千萬不要去賺以下幾種錢,不然會越來越窮。
01
不義之財,「賺到」就是禍害。
在明朝時,寧王朱宸濠想要奪取皇位,因而想盡辦法拉攏勢力。
寧王派人送了巨額的錢財給了宦官劉瑾。
劉瑾看著錢,把朝廷的規矩,忘到腦后了。他給皇帝提建議,希望讓寧王有衛隊。
雖然兵部一直反對,但是劉瑾非常強勢,促成了寧王的衛隊。
當然,劉瑾的結局,也是凄涼的,被同為宦官的張永等人揭發,凌遲處死。
比較一下,官員王瓊就聰明多了。當寧王送錢給他的時候,他嚴厲拒絕了,還積極修筑工事,準備平定寧王的叛亂,後來成為了平亂功臣。
還有才子唐伯虎,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接到寧王送來的消息:「談唐伯虎去寧王府做官。」
唐伯虎寫了很多歌頌寧王的文章,也經手了很多的文書。
就在唐伯虎拿著高薪的時候,發現寧王在準備叛亂,于是乎,他裝瘋賣傻,然后逃離了寧王府。
捫心自問,你的錢來得正道嗎?若不正道,那就應該舍去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一份不義之財,都會被曝光,然后你就無法擁有。最可怕的是,得到一份,就要加倍償還。
作為普通人,有人送禮給你,就得搞清楚,對方是純粹聯系感情,還是求你辦事。若是事情辦不好,就別收禮;若是要走歪門邪道才能辦好的事情,就別去辦。
學一學唐伯虎和王瓊,做人要有骨氣,別什麼錢都往身上放。擔心有命賺錢,沒有命花錢。留下德行和生命,哪怕以后去地里找食物,也比活得戰戰兢兢更好,還有機會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02
意外的錢,往往是陷阱。
從古至今,都推崇「路不拾遺」的德行,這就說明,意外的錢財,不要去得,那本是別人的錢。
另外,意外得到的錢,說明「來路不明」,其背后肯定有見不得光的東西,需要多長一個心眼。
唐朝時,有個叫裴度的宰相,他在年輕的時候,家庭一貧如洗,還有人斷言他活不長久——必致餓死溝渠。
有一天,裴度外出到香山寺,看到案台上有一條玉帶。
他拿起玉帶,心想:「失去它的人,應該很著急啊。」
想好了,他就在寺院門口等待失主。
原來,玉帶的主人,是一個女子的。該女子的父親含冤入獄,需要這條玉帶作為信物,去拯救。
后人為裴度,寫了兩句詩:「縱理紋生相可憐,香山還帶竟安然。」
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送走了,人生因此就安全了。若是自己得了,那就害了別人的生命,這是要愧疚一生,甚至被人羞辱一生。
當下,我們得到意外的錢,不僅僅有撿到的錢財,還可以是別人無緣無故送來的「商機」,外出時找到的古董,做生意時,別人多給的錢......
任何一種情況下,你都要堅持拿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多余的錢,就要退回。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就不要起了貪念。
有一種哲理,叫 「從偶然到必然」。
一次次偶然的機會,讓你得到了錢, 那就會起貪念,從而一步一步走向墮落。
如果一次偶然,你就深信不疑,當成了必然,又會犯「守株待兔」的錯誤。
把偶然當成偶然,舍去了,去賺必然可以得到的錢,心里踏實,也沒有后顧之憂。
03
認知范圍之外的錢,無法留住。
李開復在一次采訪中,說了這樣一句話:「未來15年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接管我們現在的工作和任務。」
社會發展,只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若是不能跟上時代,那就只能被時代淘汰。你賺錢的方式,一開始就已經是「過時」的東西,無法取得成功。
另一種情況,就是你得到了某種錢,但是無法去把握,從而導致賺錢的機遇,眼睜睜消失。
在北宋,有官員提出「廢除陜西鐵錢」,導致人人都擔心鐵錢作廢,爭著用鐵錢消費。商家也擔心鐵錢作廢,因此不收鐵錢。
而這一件事,僅僅是提議,并沒有朝廷批準。
宰相文彥博召集一部分商家,讓他們帶頭收鐵錢,并且告知了銅錢、鐵錢都不會被廢的消息。這些商家,賺得盆滿缽滿。
信息對賺錢的作用,可見一斑。
閑來無事,多觀察社會發展,多看正規渠道的消息,你就會發現賺錢的門路,若是能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那就能連續賺錢。
想一想,未來十多年,會發生什麼?未來一年,會有什麼門路?三思而行,賺錢有方;反之,就變成了無頭蒼蠅。
04
人窮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病急亂投醫」的情況,恨不得馬上就賺大錢。
別急,想要賺錢,就得穩住節奏,起碼要走三步:觀察社會,找到機會;提升自己,認知財富;堅持善良,厚德載物。
任何時候,保持頭腦清醒,「窮」是一種狀態,一個過程,經歷過了,自然就改變了。
世人慌慌張張,苦求幾兩碎銀;智者穩步推進,得到幾兩碎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