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迢迢》原著:裴琰為得民心不登皇位,步步為營真是好算計
裴琰的目標一直都是九五之尊之位,他從來不稀罕做什麼宰相,他很清楚皇帝無能,不是什麼明君,他有一統天下的野心,為了名正言順坐上那個位置,裴琰當真是步步為營。
裴琰手握十萬長風衛,既可以驅除韃虜保護百姓,也可以改朝換代,自己坐上那個位置。裴琰多年來步步謀劃,皇帝最后也知道了他的野心。
椋國和尉國大戰之后,裴琰被封「忠孝王」,他成了椋國的異姓王,風光無限,不過皇帝何嘗不是以忠孝二字困住裴琰呢?裴琰有登上皇位的資本,可他也害怕天下悠悠之口,在椋國和尉國大戰中,他借著民心所向贏得戰爭,可一旦他登上皇位,便會成為世人口中的亂臣賊子,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為了民心所向,裴琰選擇不登皇位。
皇帝去世,太子登基,裴琰在朝堂只手遮天。手握兵權,裴琰可是什麼都有,太子沒有皇帝那麼強悍的手段,裴家的勢力越來越強,可即便如此,裴琰還是沒有取而代之,直到太子之子繼位,稱為安帝。
安帝無心朝政,他沉迷于找尋長生不老的辦法,在位期間做了不少糊涂事,裴琰收服烏琉,帶回八顆「沉香榍」種子,安帝便一心想著培育沉香榍,還提出要把皇位禪讓給裴琰,此時裴琰上位已經算得上名正言順了,可裴琰依舊拒絕,天下人也看出裴琰雖然手握大權,的確無心皇位。
裴琰活著的時候,多次領兵出征,對于椋國百姓而言,裴琰就是值得敬仰的大英雄,裴琰到死都沒有登上皇位,裴琰去世后,安帝悲痛不已,後來對沉香榍更是達到了癡迷程度,裴琰之子裴洵成為首輔,安帝精神到了后期越來越癲狂,三次禪位給裴洵,裴洵都拒絕了,不僅如此,裴洵因為惶恐都不敢上朝,朝廷陷入混亂之中。
安帝不問朝政,也沒能留下后嗣,他在位做了不少荒唐事,早就失盡民心,安帝臨終前知道自己大錯特錯,自刎以謝天下,裴洵在這個時候才勉為其難登上皇位。不得不說裴琰和裴洵真是一對會演戲的父子,兩人為了名正言順得到天下籌謀多年,裴琰真的不想當皇帝嗎?若真是如此,又怎會帶回沉香榍的種子,安帝後來的癲狂未必沒有裴家人的手筆,裴琰父子做這麼多,為的不過是一個名正言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