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地球失去磁場后的模樣,你可能會覺得它看上去很像是火星。
但實際上地球若是失去磁場,人類文明是否還能繼續繁衍下去,都得打上一個問號。那時地球會變得荒蕪一片,所以從外觀上來看如同火星。
四萬年前的地球
2018年9月科學家公布了一組最新數據,其結果主要是論證在遙遠的42,000年前,地球上因為發生了這樣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給如今的氣候變化還敲響了警鐘。那麼當年地球又經歷了怎樣曲折的故事呢?
其實在4萬多年前,地球剛好見證了宇宙極富戲劇性的歷史轉折,并且受到了波及。
那時的宇宙像是波濤洶涌的海洋,它的各項活動也在不斷增強,因此宇宙波蔓延到了太陽系,而在這其中,地球剛好就位于宇宙活動增強范圍。
那時人類文明還并沒有出現,渺小的地球顯得孤獨且無助。強大的宇宙對四周發射出異常雷暴和分布面十分廣泛的極光,它們就像是一張漁夫撒下去的網。
當時的地球沒有躲過這次災難,地面氣候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使得當時地球上為數不多的物種開始大范圍消亡。那麼這一切又和磁場,究竟有何關聯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任何一顆天體都會有不同強度的磁場。但一顆天體的命運和發展走向,也會受到自身磁場大小的影響。主要來說,兩者是決定關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地球在沒了磁場后會變得毫無生機,用荒蕪來形容的確不為過。從外表上來看,失去磁場的地球會如同火星一般。
那麼地球磁場又是怎麼形成的呢?通常情況下,物質所帶的正電和負電都是數量相等的,地球對于人類而言是核心物質相對較大的個體,它因為受到核心物質壓力影響較大,因此地球在誕生之初,溫度也是比較高的,至少超過6000℃。
因此地球內部大量的鐵磁元素會受環境影響,它們便不斷地開始各種物理變化。
其內部物質就會變成帶電量不等的離子體。時間一長,地球內部原子中的電子就克服了原子核的引力變得無拘無束,并且還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自由電子。
與此同時,地核中的物質因受到強壓作用,就給自由電子營造了十分歡快的氛圍。
它們可以朝著壓力更低的地幔部分開始奔跑,這就會使得地核處于帶更多正電的狀態。那麼地幔因為得到了更多的自由電子,因此地幔附近就會長期處于帶負電狀態。
地磁的形成
關于地球磁場形成的真正原因,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較為客觀且統一的說法。
目前關于地球磁場的成因主要有這樣一種假說:地球磁場和其他行星的磁場形成原因基本類似,都是因某種目前人們還沒辦法解開的奧秘,而被迫帶上了電荷,最終導致各個圈層之間的電荷分布均勻。
這就使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得做圓周運動,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地球周邊就會因為高速運動的電荷產生電流,那麼電流必然就會產生磁場。
如果人們將大氣層比喻為地球的保護罩,那磁場或許就覺得這對自己有些不公平了,因為人家和大氣層同樣有著保護的作用。雖然磁場是人們站在地球上沒辦法看到的東西,但它的保護力量卻是多方面的。
因此科學家們還將行星磁場比喻成每個天體上自然形成的防曬霜,不僅它能夠屏蔽很多來自宇宙深處不利的輻射,甚至還可以應對像太陽風這樣轟擊地球的危險因子。
不過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不論是地球還是宇宙中的其他天體,它自身所涵蓋的磁場并非一層不變,甚至還會不定期地發生不規則變化。
因此地球磁場不僅有強度,而且它的強度還此起彼伏。就像是波浪一樣,總是能夠呈現出不同的美麗。
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在每30萬年左右就會慢慢被削弱到完全可以扭轉的程度。根據這一系列發展規律,科學家們最終還推出了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結論。
地磁與環境保護
科學家們認為大概在距今42,000年之前,地球就發生過一次高強度的磁場逆轉現象。并且這件事情還給如今的氣候變化敲響了警鐘,那麼這兩者之間究竟又有什麼關系呢?
原來,國際上曾有一支探險隊專門研究古生物化石。他們通過對科里樹沉積物的研究,發現這些化石中的一些物質至少被保存了4萬年。
科學家們對這些沉積物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這些古生物化石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探索地球大氣的長期演化規律。
專家們從已有的資料中慢慢發現,地球電磁脈沖在不到100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交換。當這些能量又遷移回地球時,那地球磁場的強度就會被有效削弱,并且會降到僅有電流的6%。
但這也很奇怪,當地球磁場被減弱到更接近于零的時候,那地球不就相當于暴露在宇宙的輻射中了嗎?
科學家們對于這個現象也曾感到疑惑不解,因此科研團隊又在科里樹的樹干上切取了橫截面。
專家們通過追蹤無線電碳水平與地球磁場在逆轉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關系,最終得出結論稱,42,000年前,地球上就曾經出現過世界各地的洞穴藝術。
當地球磁場最小值出現時,這種現象就會觸發地球大氣臭氧的濃度和環流的重大變化。
科學家們認為,在4200年前所發生的地球大面積氣候變化現象,可以為當下的環境保護提供一個警示作用。
因為根據歷史,加上如今人們所觀測到的全球氣候和環境同步變化,足以證明地球磁場的波動會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大氣溫度和環流。
保護環境雖然人人有責,但當人們的知識水平以及認知層次有所提高時,或許會對于我們更好地穩定氣候變化有所幫助。望未來國際科技水平能夠取得更多提升,為全人類謀取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