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緬甸200年難遇大地震,背后的深層原因與影響分析
3月28日緬甸附近發生大地震,機構定為震級7.9級,震源深度30公里,造成了巨大破壞,甚至波及我國云南和泰國多地,帶來嚴重損失,已經成為1839年3月23日以來緬甸的最強地震。
想必各位對緬甸都不陌生,它位于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的區域,地理位置注定它會成為地震頻發的地方。長久以來,緬甸和周邊地區就處在一個地震帶的「活躍區」內,尤其是廣義上的「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
簡而言之,這是一條由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和擠壓所形成的地震帶,覆蓋了從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的區域。事實上,緬甸不僅位于這條大范圍的地震帶上,地殼的構造也讓它擁有許多局部斷裂帶,而這次地震,正是發生在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斷裂帶上。
首先,緬甸地震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處在多個斷裂帶交匯的地方。
具體來說,這次發生地震的區域正位于實皆斷裂帶(Sagaing Fault),這個斷裂帶貫穿緬甸南北,地震的震中位于這一斷裂帶上,而該斷裂帶不僅跟緬甸南北的河谷地形密切相關,還與緬甸的主要地震帶相連。
我們前面提到的1839年的「阿瓦大地震」便發生在這條斷裂帶上,它是那時候的致命地震之一,也是緬甸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地震事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