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從人類誕生以后就開始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奧秘,經過幾千年的科技發展,現在人類已經能夠走出地球探索宇宙,這說明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之后,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是一次巨大的飛躍,開創了從手工到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從蒸汽機到電氣化,科技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工業及全社會的高速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原子、電子、微電子、航天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帶動了很多領域的飛速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從20世紀后期,量子、合成生物學、系統遺傳學和系統生物工程,帶動了全社會超高速發展。
雖然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很快,但是依然有很多科學家無法解釋的難題,在人類科技發展的道路上,出現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比如說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等,這些科學家為人類的文明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盡管如此,有很多舊的理論都被新的理論推翻了,人類科學就是在一次一次驗證過程中被證實了,雖然現在有很多理論是正確的,但是卻讓人難以接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讓人無法接受,但是又真實存在的科學理論。
第一個理論——疊加態
疊加態原理來源于量子力學,它指的是粒子能夠同時處于多種狀態,直至它們被觀測,比如說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薛定諤的貓等等,而CPT對稱指的是包含粒子的系統,在電荷、空間位置和時間方向完全相反,疊加態原理能夠讓粒子同時在時間維度上向著前后兩個方向運動,但是用實驗驗證了這一點很困難,為此科學家設計了一套相似的實驗裝置,能夠用晶體分割疊加態光子,使它沿著不同的路徑運動,疊加態光子在一條路徑上正常的運動,與此同時又在另外一條路徑上被極化,其空間指向被改變,疊加態原理是量子力學當中的一個基本原理,它說明了波函數的性質,如果ψ1是體系的一個本征態,對應的本征值為A1,ψ2也是體系的一個本征態,對應的本征值為A2,根據薛定諤方程的線性關系,ψ=C1ψ1+C2ψ2也是體系一個可能的存在狀態。
疊加態理論認為,在微觀世界中,粒子能夠同時處于多個地點的狀態,更加詭異的是,直到有人觀察它的時候,疊加態才會坍縮成一個確定的狀態,後來科學家利用疊加態原理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在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中,當沒有人去打開箱子的時候,其實箱子里面存在兩只貓,一種是死亡以后得貓,另一種是活著的貓,在沒有人觀察它的時候,這兩個世界就會同時存在,當我們打開箱子觀察它的時候,其中一種疊加態就會消失,所以最終只會留下一個世界的結果,看到這里,可能還是有很多朋友不敢相信,因為疊加態違反了經典物理學。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個理論——光速不變原理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基于光速不變原理發現的,光速不變并不是指光速在真空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而是在任何運動狀態下,以任何物體為參照系,光速都是不變的,比如說一輛火車時速為100公里,是相對地面這個參考系,如果測量者跟著火車跑,那麼火車相對速度會小于時速100公里, 如果測量者迎面跑,測得火車的相對速度就會大于時速100公里,也就是說,不管你與被測量的火車有沒有相對運動,都不會影響你的測量結果。你站在地面上,或者與火車并行,或者逆行,這三種情況測出來的速度,都會是同樣的時速100公里。
對于任意一個物體,只要使它運動,就要對它做功,等于說它只要運動,它就會能夠俘獲能量,運動越快,俘獲的能量越多,這種俘獲的能量表現在物體粒子的電子躍遷上面,或者從基態變為激發態,或者是變成更高能級態,電子躍遷空間的變化,相當于它自身承受的空間也變大了,偉大的麥克斯韋方程表明,光就是電磁波,同時推導出光的速度只是與真空的磁導率和介電常數有關系,公司如下:
從公式中我們能夠看出:光的速度公式中沒有涉及到任何參照系,也就是說光速是絕對的,光不需要參照系,或者說在任何參照系下,光速都是不變的,這也是光速不變的原理,假如你和一束光沿著一個方向飛行,你的速度是每秒20萬公里,按照傳統的速度計算公式,那束光對你的速度應該是每秒10萬公里,但事實并非如此,那束光想對你的速度依然是每秒30萬公里,就算是無限接近光速,光相對你的速度依然是每秒30萬公里,假如一輛火車以光速形式,你在火車上面奔跑,按照傳統的計算公式,你的速度應該是光速加上你自身奔跑的速度,但事實上,你的速度還是光速。
第三個理論——旁觀者效應
在1969年的時候,社會心理學家垃塔尼和同伴做了一個實驗,讓測試人員聽見隔壁一個女子從椅子上摔下來的聲音,然后觀察他們的反應,最終的結果證明,當旁觀者越多的時候,愿意上前幫忙的人就會越少,這就是旁觀者效應,也被稱為是責任分散效應,在1964年的時候,美國紐約公園發生了一起命案轟動了全美國,引起轟動的并不是兇手的手段殘忍,也不是因為受害者的身份特殊,而是因為現場38位旁觀者,居然沒有一個人報警,這個案件在美國掀起了道德反思[高·潮],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家的重視。科學家認為,當知道的人越多時,責任就會變得越小。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科學家認為,一是責任分散之后,沒有人愿意承擔,以為會有人去做,用不到自己,二是從眾效應,看到別人無動于衷,自己為什麼要第一個行動呢?其他人行動了,自己在跟著行動,三是人的比較心理在作祟,只要有旁人在場,人們就會開始評估自己的行為,并將自身和他人做比較,生怕自己會多付出一些,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就是社會變得復雜了,有些人碰瓷,專門訛詐別人錢財,這使得很多人不敢隨便的去幫助別人,免得讓自己陷入騙局當中,當只有一個人的時候,不援助可能引發的后果帶來的心理愧疚感和負罪感需要一個人承擔,很少有人能夠經受住這樣的壓力。
但是當很多人的時候,眾人分擔了這種壓力,相當于每個人均分了這種壓力,人越多,這種壓力就越小,一般兩三個人在場的時候,都有非常高的可能性會幫忙,但是如果十幾個人相互不認識,在場的時候就很少會幫忙,有的時候這也是一種心理作用,就比如說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如果老闆讓你一個人完成一件事情,你一定能夠獨自的完成,如果老闆讓幾個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那麼這件事情可能會被拖很久,因為大家都認為別人會去做,就相當于三個和尚沒水喝一樣。
第四個理論——遂穿效應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穿墻術,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主人公穿墻過去,但是在現實生湖中,我們是無法穿墻的,但是在量子世界中,這種穿墻術是真實存在的,粒子們能夠穿墻,科學家將其稱為是遂穿效應,站在量子的角度來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組成的,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就能夠很容易的理解遂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當微觀粒子的總能量小于勢壘高度時,粒子仍舊會穿過這一勢壘高度,我們可以簡單的將粒子看作是一個汽車,而勢壘的高度就是小山坡,只有汽車動力足夠的情況下,它才能夠爬上山坡,在量子力學當中,汽車不僅能夠在動能不夠的情況下爬上山坡,而且還會從中間穿過去,這樣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就類似于穿墻術,而這一點是如何做到的呢?
科學家認為,在微觀世界中,最基本的屬性就是不確定性,你永遠無法知道一個粒子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所處的位置,我們能夠知道的只是一個機率,意思就是說我們只能夠說在某一個時刻的某一個位置,粒子運動到這里的機率是多大,不過這種穿越是有一定條件的,勢壘的寬度越高,物體的質量就會越大,而遂穿效應發生的幾率就會越低,在巨觀世界中,想要穿越需要考慮物體的質量波長和障礙物的大小,而人體的波長是10^-36次方,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這種機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在微觀世界中,這種情況是能夠出現的,在1960年的時候,科學家為了證實這個理論,還專門做了一項實驗。科學家分別對兩塊金屬電池進行了加壓,中間的絕緣結構被稱為是隧道。
在其進行增加電壓的情況下,電子依然能夠穿過超導體,并且產生巨大的電流,這說明遂穿效應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敢相信,但事實確實如此。
第五個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科學認為,我們的宇宙誕生于大爆炸,在138億年前的時候,有一個奇點發生了爆炸,奇點是一個質量無限大、能量無限大、熱量無限大、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點,這個點發生爆炸以后,宇宙快速的向四周膨脹,經過138億年的時間,宇宙才膨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宇宙大爆炸理論并不是科學家憑空猜想出來的,宇宙膨脹理論是支持大爆炸理論的關鍵證據,在1929年,著名的科學家愛德溫.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現象,提出了這些星系正在遠離我們,在1912年的時候,羅威爾天文台科學家維斯托.斯里弗獲得了第一批漩渦星云和之后被識別為其它星系的光譜,斯里弗發現,大部分漩渦星云光譜的譜線向長波方向位移,它們的紅移意味著正在遠離我們。
宇宙膨脹理論證明了我們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這就類似炸彈爆炸,當炸彈爆炸時,碎片會向四周飛濺,這個現象和宇宙大爆炸類似,除此之外,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中還殘留著很多爆炸過后的輻射,科學家將其稱為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一理論更加證明了大爆炸理論的真實性,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這一神秘的輻射被天文學家觀測到,卻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兩個裝有電話天線的偶然間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一種類似于熱輻射的微弱輻射,來自宇宙起源時的能力釋放,這個輻射幾乎均勻的填滿了整個宇宙,并被認為是宇宙誕生后較早的輻射,它的存在和大爆炸理論的預測內容基本一致。
而且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不久之后,溫度和密度開始下降,在大約3分鐘的時間內,原始宇宙中的核反應開始形成了豐富的氫元素,科學家通過宇宙學模型中推測出的元素豐富,和早期天體中的元素豐度進行了比較,發現宇宙中元素的豐度和大爆炸理論完美吻合,通過這些證據,科學家更加確定了宇宙誕生于大爆炸,不過目前科學家還在積極的研究當中,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說不定人類還能夠找出不一樣的證據來,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