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
美國記者卡羅爾·史密斯有句話說的好: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愈合的一部分。
她就職于《西雅圖日報》,是媒體圈響當當的記者,連續7次獲普利策獎題名。
她采訪過無數人,親歷過生離死別,寫過數百篇報道。
為了鼓勵他人,更為了救贖自己,卡羅爾用7篇最為震蕩人心的故事,編成了一本書——《穿過悲傷的河流》。
此書一經出版,便如救命稻草般被人抓住,不少讀者評其為:
在生活中掙扎的人必讀書目。
當你含淚讀完這些生命故事,終會明白:
每個人都曾傷痕累累,但自愈力卻是無邊苦海中救命的唯一浮木。
01. 人生,就是一條「悲傷的河流」。
當你翻開這本書,首先會看到卡羅爾像外科醫生一樣,解剖自己的故事。
她曾經的人生風雨順遂,卻在兒子出生那一刻,陡然滑向深淵。
兒子克里斯托弗尚未出生時,就被查出了發育缺陷:
尿路堵塞、腎功能受損……即便是得到有效治療,孩子也很難擺脫后遺癥。
但在卡羅爾不懈努力下,克里斯托弗頑強地活了下來,還在7歲這年,被醫生推測有痊愈的希望。
這一刻,卡羅爾如釋重負,慶幸自己熬出了頭。
這年圣誕節,她精心準備家庭聚餐,為每個人挑選禮物,還提前學了幾道拿手菜。
一個明媚的下午,卡羅爾邁著歡快的步伐回家,誰曾想噩耗竟突然降臨。
醫院打來電話,說克里斯托弗突發腸梗阻,搶救無效死亡。
卡羅爾的世界,在電話接通的那一秒,轟然倒塌,她站在內心的廢墟上,不知所措。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她過得醉生夢死,直到看見了《西雅圖日報》上一條公告,才緩緩回過神來。
那是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篇文章,科普了一種兒童「早衰癥」。
卡羅爾看完后,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她要去采訪這些孩子,聽聽他們的故事。
而這一起心動念,改變了她之后20多年的生活。
漸漸的,她的采訪范圍從生病的孩子擴大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信仰,卻訴說著人生共同的難題。
在書里,卡羅爾感慨地說:
人生,就是一條充滿悲傷的河流,河上的每一天,我們都可能溺水。
有人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轉眼就被裁員;有人剛還完房貸,父母又生病住院。
有人看上去幸福美滿,卻面臨失婚的痛苦;有人拼盡全力,可日子還是毫無起色。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會在捷運痛哭;精明能干的事業女性只想被母親抱抱。
無論貧富貴賤,人總會在一瞬間崩潰。
人生是趟苦旅,活著是頂辛苦的差事,磕磕絆絆少不了,頭破血流是常態。
命運刮起的一陣小風,就足以將生活吹翻;突如其來的意外,總打得你措手不及。
這不是某個人的「倒霉」,而是所有人的日常。
02. 弱者自卑,強者自愈。
心理學上,有一種「哀傷障礙」(PCBD)。
意思是,當人無法接受悲痛的事實,就開始以弱者自居,導致長時間無法回歸正軌。
卡羅爾在兒子去世后,表現出的,就是這種典型的心理障礙。
她每天生活在恐懼中,躲在家里誰也不見。
要不是采訪這份工作,她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來。
因為采訪,她認識了男孩賽思,并在書里講述了他的感人故事。
賽思,剛剛10歲,卻衰老如八旬老翁,他被明確告知,「兒童早衰」很難痊愈。
然而,這并不妨礙賽思成為一個快樂的小男孩。
他是家里的孩子王,會帶著弟弟妹妹各處探險,從垃圾場淘寶,在樹林里捉迷藏,或者去野外的星空下露營;
他會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讀故事,穿著大恐龍衣服演怪獸,氣喘吁吁地追著孩子們跑,比任何人都快樂;
他時常拉著愁眉不展的爸媽去散步,一路上說著各種笑話,完全不像個病人。
當全世界都放棄的時候,賽思正在靠自己痊愈。
他身上的這種自愈力,卡羅爾還在另一個人身上看到過。
這個人很倒霉,被突然爆發的火災毀了容,但卻從不害怕站在鏡子前,審視變了形的臉。
他說:
我沒有必要在陌生人面前掩飾真實的我,更沒有必要對自己掩飾。
我可以躲在黑暗里,但我更想走進陽光下,開心地活下去。
這是多麼堅強的人,才能在厄運降臨后,說出如此明朗的話。
這個人,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格雷格·里德的一段話:
在挫折面前,大多數人都會停下來,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這只是旅程的一部分。 挫折和失敗能讓我們知道哪條路行不通,這樣,我們便能把精力集中到行得通的道路上。
如何認識和對待人生里的苦痛,向來是強者與弱者的分水嶺。
就像格雷格·里德說的,大部分人的路會被挫折擋住,但強者卻會集中精力正面迎戰。
人生很難,但難不倒內心強大的人。
因為他們明白,世界再張牙舞爪,只要不認輸,就能逆風翻盤。
命運給我們很多考驗,然而一旦踏進生活的河流,唯有強者才能一路向前。
03. 如何獲得「自愈力」?
楊絳先生說:
隨著日子往前走。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自愈者痊愈,卡羅爾意識到這點,是從認識那位退伍老將軍開始的。
老將軍心氣高傲,卻不想因為一次嚴重的腦溢血,成了「廢人」。
隨后,他情緒暴躁,第一次見卡羅爾的時候,竟粗魯地把她轟了出去。
可誰曾想,僅僅兩周后,老將軍就致電道歉,并邀請卡羅爾再次登門。
但這次,卡羅爾明顯感覺老爺子不一樣了,眼睛里有了光,聲音也洪亮了許多。
老將軍告訴他,從上周開始,他正式向這幅殘軀宣戰:白天積極配合康復訓練,晚上就讀書、聽音樂,寫回憶錄。
沒想到,心境豁然開朗。
卡羅爾深受啟發,也在幾十年的自我療愈之后,從傷痛中走了出來。
如何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打擊,作者給了我們這些解藥。
1. 六神無主時,工作
在書里,卡羅爾不止一次感恩報社,要不是這份工作,她永遠沒有理由說服自己好起來。
而且一旦忙起來,就不會陷入回憶中無法自拔。
如果你也深感迷茫,不妨像卡羅爾一樣,為自己找點事做。
忙碌,是遏制胡思亂想最好的辦法;行動,會讓我們實現更大的價值。
2. 孤獨冷清時,運動
卡羅爾說,她最害怕夜晚,夜晚太冷清,太孤單。
忍無可忍時,她會叫著閨蜜去跳舞,嘈雜熱鬧的舞池,頓時讓她對生活有了知覺。
一支支舞跳下來,大汗淋漓,筋骨舒展,再回家洗個熱水澡,就能安穩地睡去。
其實,跳舞、跑步、登山,任何一項戶外運動,都是治愈身心的秘訣。
3. 苦悶壓抑時,交談
受過命運重傷的人,或許都有一段自閉的經歷。
沒有想見的人,沒有要說的話,性格越來越孤僻,內心越來越壓抑。
這個時候,要刻意提醒自己走出去,找個聊得來的人,談一談。
就像卡羅爾,當她大膽地把心事說出來,才發現別人并沒有幸災樂禍,也沒有惡意中傷,反而是自己心里輕松了不少。
4. 委屈絕望時,讀書
毛姆曾說:養成閱讀的習慣等于為你自己筑起一個避難所 ,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讀書能構建起一個人的精神家園,給心靈搭起避雨的屋檐。
卡羅爾從小愛看書,兒子去世后,她更是手不釋卷,閱讀了大量的哲學書籍。
漸漸地,她的思維境界有所提升,不再固守著自己的委屈絕望。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挫敗,委屈時不妨多讀點書。
結語
卡羅爾說,《穿過悲傷的河流》是一本關于傷痛的書,但又是一本關于愛、生活、堅強和快樂的書。
在一個又一個因意外而改寫的人生故事中,卡羅爾教會了自己去接納,去理解,然后無所畏懼、抬頭向前。
故事最后,她寫道: 每個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其實是自己的心。
把心安撫好,讓自己堅強起來,你就具備了抵御任何創傷的自愈力。
莫泊桑說: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弱者自顧自憐,聽天由命;強者坦然接納,自我治愈。
愿你經歷人生的顛簸后,有爬起來的決心,又有走下去的毅力。
當自己成為解藥,就沒有治不好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