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發哥、今年43歲的台灣人陳先生目睹了地震發生時的恐慌潮。他指著曼谷市中心阿索克(Asok)區天橋的一句標語「曼谷是宜居城市」,說:「泰國適合來旅遊、花錢,但不適合來投資買房和生活。」「發生地震這樣的災害,政府機構亂成一團。」發哥說,泰國防災著重火、水,像今年初清邁、清萊發生水災,有應變小組和專業設備(如救生艇),民間組織非常多,動員很快,但是對地震毫無概念,不知如何應對。
他回憶,地震發生後,曼谷街頭像末日,人們逃出建物,像羊群般擠在滿路上或躲到橋下,很多人在哭,臉上表情充滿驚恐,交通號誌大亂,馬路上塞滿人車,賣場中還有老人家癱軟,當場嚇死,「泰國政府要加強社會教育如何應對地震,否則就像台灣人也不知如何應對龍捲風。
泰國房屋過往沒有考量耐震標準,這次地震後,他觀察,屋損情況以建築品質不佳的公寓房型為重災區。「我的同事、朋友們有一半全部搬走,不敢住在公寓,擔心自己的房子會垮掉。」發哥受友人之託實地勘查、評估災損,發現房柱裂掉、結構嚴重受損。「我比較震驚的是那是5年內新建案,在匯狂區,房型是套房,一房一廳,15樓、不算太高,住戶很多都是華人,他目前希望跟保險公司索賠,但保險可能沒有包含地震災損,因為泰國地震很少。
現在也賣不掉,朋友恐怕求助無門。」他壓低聲音說:「那是中國建商蓋的房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