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視訊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關注,視訊中一名女家長情緒激動,在學校門口下跪大喊「校長,我求你了,取消釘釘」,這一場景迅速引起熱議。事發地點位于浙江台州黃巖區東城街道中心小學。許多網友紛紛猜測,家長的舉動是否與學校使用釘釘打卡有關,而當地教育局也迅速做出了回應。
根據網傳視訊顯示,事發時正值學生上學高峰期,校門口人流量較大。這名情緒失控的女家長突然跪在地上,大聲喊著要求校方取消釘釘,場面令人震驚。圍觀的家長和學生紛紛注視著這一幕,甚至有些家長試圖安撫這位情緒激動的母親,但效果不大。
事件引發了網絡上的大量討論,有家長在社交平台上表達了對釘釘打卡的不滿,認為這一制度加重了家庭負擔。釘釘作為一種家校溝通工具,雖然方便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但有些家長認為其過于頻繁的打卡和反饋要求讓他們感到焦慮和壓力。而該事件正是這些負面情緒的集中爆發。
對于網絡上流傳的說法,黃巖區教育局局長于9月27日接受新聞采訪時明確表示,這位家長的情緒激動并非直接因為釘釘打卡問題。他解釋說,家長當時可能處于情緒失控狀態,且據家屬反映,這位家長平時有情緒失控的情況。
并進一步澄清,釘釘在學校中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家校溝通,而非強制性打卡工具。釘釘的主要功能包括發布通知、學生作業提交情況反饋以及學習資料共享等,并沒有實施強制性打卡的制度。教育局將會在未來進一步規范釘釘等溝通工具的使用,確保不為家長增添額外負擔。
黃巖區教育局發布的官方情況通報顯示,事件發生在9月26日上午。當日,這位家長送孩子上學時,由于孩子忘記帶水壺,家長試圖通過呼喊孩子的名字來引起注意,但未果后情緒變得激動。現場的學校工作人員注意到家長的異常表現,及時上前勸慰,最終這位家長自行離開。
然而,隨著視訊在網絡上流傳,誤解也隨之產生,不少網友將事件與釘釘打卡聯系在一起,認為家長下跪是因為不滿學校推行的打卡制度。
教育局在通報中再次強調,釘釘并不是強制性的打卡工具,家長不需要每日進行打卡操作,釘釘的主要功能是簡化家校溝通流程,為家長提供便利,而非增加負擔。學校方面也承諾,將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進一步優化釘釘的使用,減輕家長的壓力,讓溝通更加順暢。
事件發生后,網友們對家長的情緒失控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一部分網友認為,家長的舉動雖有些極端,但可以理解。如今家長們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承擔著大量責任,家校溝通工具的頻繁使用,有時會讓家長感到被「綁架」,加重了原本就緊張的家庭教育氛圍。特別是釘釘、微信等工具,有時發布的通知過于頻繁,甚至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成了「全職管理員」,每天需要處理孩子的作業反饋、打卡等瑣碎事務。
另一部分網友則認為,這位家長的行為并不理智,釘釘作為一個溝通工具,其使用是否合理,可以通過溝通渠道進行反饋,而非通過情緒失控來表達不滿。這類行為不僅給孩子造成困擾,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運作。
面對社會上的廣泛討論,黃巖區教育局明確表示,將繼續推進「為基層減負、為家長減負」的要求,減少不必要的打卡和繁雜的溝通環節,提升家校溝通的效率。未來,不僅釘釘,像QQ、微信等家校溝通工具的使用,也將進行進一步規范,以避免給家長帶來額外的負擔。
此次事件也引發了對于家校溝通方式的反思。雖然數字化工具的引入無疑提高了溝通的便利性,但如何在使用過程中找到平衡點,既能夠保持有效的家校互動,又不對家長造成過多的負擔,成為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這場因家長下跪事件引發的討論,折射出當前家校溝通中的一些現實問題。雖然數字化工具帶來了便利,但也可能加重了家長的壓力。面對家長的情緒爆發,學校和教育部門除了回應澄清,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如何平衡家校雙方的需求,優化工具的使用方式,真正實現高效、無負擔的溝通。希望這次事件能成為教育系統改善家校互動的一次契機。